•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快遞員生存現狀:時間都是按秒計 收入低無保障

2018-12-17 11:3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快遞員生存現狀:時間都是按秒計 收入低無保障事故責任自負

  “雙十一”購物盛宴剛結束,“雙十二”電商節緊接著來臨。包裹量快速劇增,對快遞行業又是一次挑戰。

  《證券日報》記者在部分快遞站點了解到,“雙十一”的快遞還沒有被送完,“雙十二”的快遞又堆積起來,快遞小哥更是連軸轉。

  “這幾年大件越來越多,買家的購物習慣也正在改變,他們越來越喜歡在網上購買家電類的大件産品,對電商更加信賴。這就對我們快遞員要求更高。送快遞,是個體力活,更是腦力活。”快遞員小張坐在電動車上傻笑著,露出幾顆小虎牙,電動車是他在北京唯一的家當。

  一輛電動三輪車,承載著多少人的期盼。然而在這背後的是冒著風雨、受著嚴寒、頂著烈日的快遞小哥的辛勤勞作,他們常常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奔波在車水馬龍的城市間。

  到府服務中售後佔比約30%

  “在我看來,快遞員,是個不起眼的職業,但現在的生活裏還真缺不了他。”小張説。

  每天早晨5點多,小張就起床了。早早地趕到單位,他必須將貨儘快分揀出來,避免人流高峰期。“早上貨車來了,貨被卸下後,我就要對當天早上的件挑選、分揀,拿掃碼槍給上午要派的件掃碼,還要去電腦上查詢未派的件、漏掃的件,重新掃碼派送。”

  早上的程式是最繁瑣的,如果不早早起來幹,小張一天工作的整個流程都得拖延,這意味著他會更晚下班。

  “分揀、裝貨,都是有技術含量的,也有技巧的,如果安排的好可以大大提升派送效率。”一般小張會按照今天要走的小區路線,在他的小車上排好貨品放置的順序。

  挨家挨戶的跑,耗費的是體力。而對於小張來説,最煎熬的,是心力的消耗。

  “快遞員沒有週末,不敢放假。因為放假就意味著拿錢少了。”平時小張一個月休息一到兩次,掰著指頭數日子。別人的節假日,就是他們最忙的時候。“休息的多,掙的就少。快遞行業太累,體力勞動還好,主要是心累。”

  應對客戶的不同要求,也是小張的工作之一。形形色色、各種脾氣的買家,小張都遇到過。客戶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送達的要求,往往會打亂他原本排好的路線和計劃,大大增加他的工作時間。時常需要應對買家各種無理要求,讓小張感到非常疲憊。“大部分買家還是理解的,如果不方便接收都要求放在門口,但也有的要求在規定時間內送達的,我們只能儘量滿足。”

  電商平臺的售後也時常需要小張到府,售後在他工作中佔據很大的比重。因為産品可以七天之內無理由退貨,賣家退換貨的比例很高,部分買家還會把二手貨讓平臺進行回收,小張就要負責到府取件。“售後在到府服務中佔比20%-30%。”小張説。

  在大部分快遞公司中,快遞員的收入,多是以底薪加提成方式來計算的。快遞員在送件的同時也可以對所負責的片區進行攬件業務,這就是通常所説的到府取件,收1件的提成大約是三四元。

  “一不留心,就會被扣錢,如果出現丟件,我們就要自己掏腰包,我們真是風一樣的男子,活在‘刀尖’上。”小張自嘲道。

  提供五險一金是少數

  沒有保障,也是大部分快遞員面臨的現狀。

  目前,部分快遞公司沒有給快遞員交五險一金,更別提意外險等安全保障了。工傷保險的缺失,讓風裏來雨裏去、穿梭在大馬路上的快遞員只能自己格外小心,如果出現風險,也只有自己承擔。

  雖然累,但快遞是小張喜歡幹的工作,況且掙錢比老家掙得多。前幾年,小張回老家娶了媳婦,如今老婆、孩子都在外地,小張每個月把掙的錢中的一半寄回家。“在北京比在老家掙得多,不過開銷也大。一個月掙七八千,減去房租、吃喝也就剩下三四千,基本都寄回家。”

  小張説,這幾年轉崗和辭職的同事特別多,自己再幹幾年,跑不動了,也要回老家,找個穩定的工作,安穩過日子。“到時候把車賣了,回家,多陪陪孩子。”

  快遞爆倉事故多

  與小張主送的片區在北五環外不同的是,小羅主要負責的片區是在北三環附近。由於人口密集,小羅每天的工作量都要比小張大得多。

  “我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12小時,平均一天要派送100件左右的快遞,輕鬆時候大約70件-80件,每天70%的時間都在收送派件的路上,路口窄,各種繞彎子。負責商務樓的同事要送220件左右,一件的提成從5毛到1元不等。”

  提到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小羅一臉愁容。“要説我們最怕的,那就是‘雙十一’了。”

  “‘雙十一’通常持續一週的時間,我早上4點多就得起,回去就已經夜裏12點,回去躺下就睡,累的不想動。白天有時間就吃,沒有就算,吃飯肯定是不定時的。自己買點零食備上點,實在餓了墊巴墊巴。”

  長期不規律的飲食習慣導致了小羅有了腸胃病,小羅説,大部分同事都與他同樣,有腸胃炎。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為了趕時間,大部分快遞員的午餐是在外面買飯吃或者乾脆不吃。

  “累了,中午回站點等貨時候能睡就睡,不能睡就玩玩手機。現在冬天冷,在站點也沒法睡。”一般貨車分早上和下午兩次到達站點,上午送完件的小羅,會在下午3點-4點回到站點繼續分揀下午要送的件。

  “在站點等車來之前,我們要做一些打包的工作,貨車到了,我們繼續掃碼、裝車、送貨,遇到‘雙十一’,我們通常會送到晚上9點、10點,快遞經常還會積壓到第二天。實在忙不過來,讓親戚朋友來幫幫忙,給他們些提成。”

  對於小羅來説,“雙十一”繁忙的一週過完後,他才能休息一天,恢復下體力,而“雙十二”的來臨,讓他們很快又得投入“戰鬥”。“‘雙十一’購物時間在這兩年明顯拉長,忙碌至少需要一週的時間;‘雙十二’一般主要忙一天;‘618’要忙3天-4天。”

  高峰期,快遞點的貨物堆積如山,光是分揀工作就讓人崩潰。

  快遞量的突然大增,人力跟不上,讓站點經常出現爆倉現象。“在這樣緊張的時期,還經常會出現丟件的現象,而一旦丟失,損失都是由我們自己負責。錯件、取錯件,都算我們自己的,自己要掏腰包的。”一旦出現丟件,小羅要承擔買家相應的損失,而這價值是無法估計的,甚至有可能是無法估量的,這是小羅最不願意看到的。

  快件大部分綁在電動車的尾部,經常堆積成小山,小羅要送的快件通常量較大,過多過重的件或貨物,經常讓電動車變成蹺蹺板,而這非常容易發生事故,特別是在大風和雨雪天氣,車輛追尾也偶爾會發生。

  “我們多耽誤一分鐘,客戶就多等一分鐘,快遞員的時間都是按秒算的。”説完,小羅就匆匆地走了,噠噠噠聲響起,小羅和他的電動車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本報記者 賈 麗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