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十論⑦】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生活變遷的主基調

2018-12-16 15:58: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編者按】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為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光明網約請權威專家從不同角度回應輿論關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進一步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宇文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新的社會結構的重組,原有的社會關係變革特別是傳統鄉土社會中鄰里間親密度和信任度下降,社會上出現一些不道德甚至道破滑坡的現象。當前,有些人把這一現象與改革開放聯繫起來,認為改革開放讓人們之間信任感缺失、人情冷漠。這些觀點和論調無疑是錯誤的,持此論調的人或是出於悲觀,或是別有用心,都不利於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40年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足進步。自從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國民經濟落後的困境,走出了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生活的極端貧困狀態,真正實現了中國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1978年至2017年,我國的國民生産總值在長達39年內保持年均9.5%的增長率,經濟規模大大躍升至世界前列,對外貿易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等等重要經濟指標都獲得了巨大提升,對世界經濟發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不僅物質財富得到積累,經濟生活得到豐富和發展,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精神生活到了豐富和發展。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從總體上説,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中國人比過去變得更加揚眉吐氣、愈加意氣風發了。單從民族精神變遷的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自由觀念、平等觀念、公正觀念、民主觀念、法治觀念、科學觀念、競爭觀念等現代觀念得到了極大發展,主人翁精神得到了普遍提升,文化生活和日常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豐富。這一點是有目共睹,難以抹殺的。可以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進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生活世界變遷的主旋律和總基調,某一部分人、某一類特殊事件上出現的價值混亂與道德錯位,並不能代替中國人精神和道德生活日益走向美好和進步的總趨勢,也不能被誇大為中國人道德的總體滑坡。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道德出現滑坡的説法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辯證法,是以偏概全、穿鑿附會的謬見。

  客觀上説,互助友愛的風氣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也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色。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能夠社會中遇到困難和危險的陌生人伸出援手,表達善意。近些年來,我們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熱心公益事業的平臺,如扶危濟困的眾籌組、樂善好施的好人網等等,各種致力於提升社會公善良知、改善風俗道、提升公民文明素質的平臺、群團組織如同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有上百個做好事、做善事的組織和平臺活躍在我們生活中,有成千上萬的好人都在悄無聲息地做好事、做善事,為社會主義道德大廈添磚加瓦、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提高人們道德水準和道德素質的任務是長期的、複雜的,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可以灰心喪氣、自暴自棄。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為道德建設提供了保障。法治建設方面,依法治國增強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立法、司法、守法的各個環節都得到改善和促進,人民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得到了普遍提升,法治政府、法治中國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良性形成。社會治理方面,制度建設、體制和機制建設、觀念體系建設都顯著進步,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依序合理改善並持續推進。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的良性化與績優化大大扶助了國民精神與道德素質的提升,也大大改善和保障了人們道德生活的有序與合理。

  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大家庭,中國人的文明素質也在不斷提升,道德覺悟也在不斷改善。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移風易俗成為主潮,嚮慕美好成為共識,傳統社會中大行其道的一些生活陋俗和落後道德行為已經不復存在,過去貧窮時代存在的一些司空見慣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也都已經被日益文明的中國人所摒棄。比如在婚俗和日常生活方面流傳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陋俗得到了普遍清除和蕩滌,很多封建迷信的做法已經不復存在了。經過多年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諸多方面都實際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全社會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的文化在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得到了普及和提升。社會誠信建設也張揚了新風尚、新道德、新品格,全社會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奉獻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説,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儘管我們還需要持之以恒地建設美好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精神世界一團糟,我們的道德水準今不如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國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希望寄託在人民的信仰之上,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和重要內容。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我們要堅定信心,繼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繼續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而不懈努力。

  系列稿件:

  【改革開放十論①】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始終在於堅持走自己的路

  【改革開放十論②】中國高水準開放進入提速階段

  【改革開放十論③】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改革再出發

  【改革開放十論④】保持改革開放定力,續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改革開放十論⑤】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改革開放十論⑥】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是中國40年快速發展的底色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