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見證改革】張麗:中國銀行業的“趕潮人”

2018-12-15 11:3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

  也是中國銀行業逐浪追夢的40年。

  劃時代:

  經濟體制改革序幕拉開,

  從統一到專業再到商業,

  中國銀行業翻開歷史巨變的第一章。

  乘東風:

  股改上市、面向世界,

  在走出去、走進來的雙向開放中,

  中國銀行業成為強國的金融重器。

  新命題:

  科技驅動提速網際網路金融時代,

  智慧數字化加快金融産品服務升級,

  中國銀行業順應新時代轉型創新再出發。

  春風化雨,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40年,

  中國銀行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它是國家繁榮昌盛充滿説服力的名片,

  是改革開放充滿活力的最好證明。

  “我叫張麗,

  我在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工作近30年,

  從一名基層的櫃檯營業員做起,

  歷經中國銀行轉型上市的破繭重生,

  ‘金融’出海的彎道超車,

  百年奧運的亮相世界,

  互聯時代的科技革新,

  成長為了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的中層管理者。

  我是踩著時代的鼓點成長起來的,

  我生命中的許多高光時刻,

  都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營業部黨支部書記張麗

  從“等客到府”到“向前領跑”

  準確地説,張麗的“改革開放”故事要從1995年講起。

  1995年,《商業銀行法》正式頒布實施,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開始向有商業功能的銀行轉變。中國銀行不再經營國家外匯,由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轉變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開始全面提供各類商業銀行服務。

  這也就意味著,從“專業”到“商業”,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向縱深發展。“跨境業務”不再是中國銀行經營的一枝獨秀,開放的市場環境容納和催生的每一項銀行業務,都將成為行業百舸爭流中的機遇藍海。

  沉浮于市場洪流中,張麗發現,普通百姓對中國銀行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外貿業務”的過去時, “這已經不是‘等客到府’的時代了,市場倒逼我們必須全力潛入大風大浪的改革中。我們必須轉變思路走出去,推銷自己尋找客戶。”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外商投資的政策不斷釋放紅利。2000年後,國家修訂《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迎來千禧年的改革開放步伐曲線提速。

  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不斷激增的客戶群體,不同以往的業務需求,也悄然影響改變了整個銀行業的經營模式與思路。

  1999年,張麗擔任中國銀行北京國貿分理處主任。在這裡,她帶領團隊實現了一次基層業務上的重要創新,也是中國銀行改革開放中期轉型的一次重要嘗試——合作外資企業,創新服務産品。

  康明斯、殼牌(中國)等世界500強企業是他們最早合作的一批外資企業,負責幾千名員工的差旅報銷、工資發放等對公業務。但是當時,跨行業務系統只能做逐筆授權,幾千筆授權如果通過人工逐一操作,至少要耗費一個月才能完成。很明顯,原有的系統並不能滿足客戶的業務需求。

  在總行的支援下,張麗和團隊針對世界500強跨境企業的業務特點,創新開發了服務系統——匯劃易,力求顛覆傳統操作流程模式,改“逐筆”為“批量”,希望提高辦理業務的水準與效率。

  要想革故鼎新,閉門造車是不行的。張麗和團隊又帶著産品走訪了多家客戶,細化産品功能。客戶用外語將需求寫下來,他們翻譯成中文後再反覆溝通確認。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籌備,“匯劃易”終於問世,並複製到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的多家網點上線投入使用,成為服務客戶、吸引客戶,為市場開疆拓土的試金石。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這只是創新改革的冰山一角,作為紮根銀行業一線的“趕潮人”,張麗認為,創新才是銀行保有改革開放市場競爭力的秘訣,是久而彌新、基業長青的關鍵所在。

  以創新為驅動,中國銀行在改革開放中期實現跨越前行,率先成為國有商業銀行綜合改革首批試點,率先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交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A+H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

  從“北京奧運會”到“服務全世界”

  在繼往開來的時代征途中,中國迎來了意氣風發的2008。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胸懷敞開歡迎全世界。

  中國銀行作為北京奧運會官方唯一銀行合作夥伴,代表中國銀行業首次亮相世界,開啟了對外服務國際性外事活動的新紀元。

  張麗時任中銀大廈支行行長。她介紹,中銀大廈支行是位於中國銀行總行本部的對外服務窗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奧運金融服務。其中面向全球銷售北京奧運會門票,是關鍵任務之一。

  預售首日,有很多中外媒體現場採訪報道。

  “經驗無跡可尋,我們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張麗回憶,繁雜的準備工作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了。“為了確保門票出票準確順暢,我們每週都會定期進行業務技能訓練,儘早熟練出票系統。員工做到手快、眼快、腦快,提高服務效率;為了展示良好的職業形象,我們提升標準化服務水準,堅持禮儀培訓,時刻保持高漲熱情的服務態度;為了應對不可預測的突發狀況,我們從人到物準備了多套應急預案,頂住了每天的服務壓力,力爭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妥善處理。總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為這屆奧運添彩。”

  中銀大廈支行位於長安街沿線的中國銀行總部大樓內,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被指定為奧運會門票出售的統一外宣窗口。北京奧運會門票接受預訂的第一天,20多家中外媒體記者來到支行,鏡頭捕光逐影記錄下首張奧運門票成功售出的歷史性時刻。

  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銀行以零差錯、零投訴的驕人成績完成北京奧運金融服務。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瀋陽、秦皇島和香港等七個賽區城市,為所有奧運場館和指定地點獨家提供專屬金融服務,銷售門票約300萬張。

  張麗感言,這是所有中行人齊心協力的結果。就像趕赴一場榮耀的盛會,每個人全力以赴、全神傾注、全心擔當,共創屬於中國銀行的奧運時代。

  以奧運為起點,以“中國銀行”為品牌的金融服務出現在國家“一帶一路” 建設、國家APEC會議、中非合作論壇等國際性外事活動會議中,贏得中外客戶一致好評。

  從“半小時”到“三分鐘”

  “不用等排隊叫號,客戶體驗倍兒好,半年鋪遍北京城,它有看家法寶。”走進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營業部,一角擺放的“智慧櫃檯”成為最受客戶歡迎的明星産品。

  “它涵蓋十九大類非現金業務場景,可以一站式消化客戶業務需求,並創新業務處理模式和風險控制模式。”張麗介紹,近年來,北京市分行在不斷加強電子銀行産品研發和業務創新上下足功夫。

  作為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中國銀行電子化建設起步最早。80年代,中國銀行率先開通SWIFT網路,先後發行了第一張銀行卡與信用卡,率先使用了第一台ATM機。2000以後,中國銀行IT藍圖建設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全轄(全部管轄範圍)上線,實現了中國銀行資訊科技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進入新的時代,中國銀行正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堅持把科技引領放在發展戰略最優先的位置。”張麗説,“智慧櫃檯”正是新時代的産物。

  為了讓客戶獲得更好的體驗服務,研發人員博採眾長,從網站、手機APP中汲取智慧,將一些好的流程創意和客戶體驗移植到智慧櫃檯中。“客戶挑選金融産品就像在網購,選中心儀産品,加入‘購物車’,多樣商品可以一站式結算。業務處理效率提高3倍以上,使用智慧櫃檯的客戶80%能夠在15分鐘內走出網點。”張麗介紹道。

  2017年1月16日,“智慧櫃檯”首批試點投産。投産第二天,張麗接待了一名來辦理列印流水業務的客戶,在服務專員的引導下,客戶3分鐘就拿到了30多頁的流水,操作時長整整縮短了半小時。

  從半小時到三分鐘,張麗説,這是跨時代的全面飛越。在科技引擎的引領下,一個打造用戶體驗極致、場景生態豐富、線上線下協同、産品創新靈活、運營管理高效、風險控制智慧的數字化銀行全新出發。

  到2019年的1月1日,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成立40週年。

  應該説,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是與改革開放共成長,

  我也是一路踏著改革開放的風火輪前進。

  慶倖自己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

  30年的工作履歷,我見證了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

  國家的變革、

  時代的變遷,

  我是“改革”的趕潮人,

  也是“開放”的受益者。

  歷史不能忘,精神不能丟,

  我作為中國銀行的一名基層管理者,

  更要帶領員工,

  做好傳承、永葆激情,

  把擔當、誠信、專業、創新、穩健、績效的核心價值觀,

  落在實處、走在前列。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