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強國戰略下的高校力量

2018-12-12 13:39:00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清華大學的“人居環境科學”、北京大學的“漢字資訊處理與鐳射排版系統”、首都醫科大學的“腦幹結構與功能可塑性理論”、同濟大學的“航太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資訊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近日,一項由教育部科技司指導、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網組織開展的“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校科技創新成就”線上展示活動啟動。318所高校的千余個創新科技成果在這裡展示。

  網友們紛紛“圍觀”、點讚,科研成果的“人氣排行榜”上的數字每天都在刷新。

  網友們的熱情代表著廣大民眾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高校科研力量的高度認可。

  這股高校力量的發力始於40年前。

  1978年,是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同年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産力”。在那一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確定了108個項目作為全國科技研究的攻關重點,目的是“到本世紀末趕上或超過世界水準”。這一年,教育部決定恢復和增設55所高等院校,高校招生恢復全國統一考試,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噴涌而出。

  改革開放開啟了科研人員的黃金時代。在經歷了“文革”十年後,知識變成了被依靠的力量,“哥德巴赫猜想”與“薛定諤的貓”成為年輕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國家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經費投入大大增加,中國的科研事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特別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以不到全國10%的研發人員、不到全國8%的研發經費,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承擔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務,包括“863”、科技支撐、重點研發等;建設了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高層次人才佔到了60%以上;發表科技論文數量和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分別佔到了全國的80%以上。2012~2017年,高校佔據了國家科技三大獎的半壁江山(總佔比55.08%),其中自然科學獎以及技術發明獎主要來自高校,充分體現了高校在基礎科學研究以及技術創新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基於論文及其被引用次數的國際學科評估中,從2012年到2018年,我國高校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的學科數從279個增加到了893個,學科進入ESI前1%的高校從91所增加到了219所。

  除了埋頭搞科研,這股高校力量也在服務民生産業上發力。

  1982年,黨中央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高校科技在服務民生産業上開始嶄露頭角。

  在資訊技術領域,自1983年起,國防科技大學先後研製出以銀河-Ⅰ、銀河-Ⅱ和銀河-Ⅲ為代表的銀河巨型系列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具備重大科研工程計算能力的國家之一;201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天河二號”超級電腦系統,它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世界超算500強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電腦。

  在工業領域,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光鬥參與主持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主持設計了密雲水庫、漁子溪水電站,參加人民勝利渠、荊江分洪、丹江口工程、三門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二灘水電站、小浪底工程和三峽工程等的設計和諮詢工作。北京理工大學孫逢春院士創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諸多“第一”。2007年中國高鐵正式通車,它的成功離不開北交大、同濟、浙大、中南、清華、西南交大、北科大等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2018年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行,背後是清華、同濟、華南理工、浙大、西交大、天大等數十所高校的默默支援。

  在農業領域,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大108系列優質玉米新品種到2004年全國種植面積累計超1.9億畝,糧食增産約95億公斤,增值近100億元。

  在國防建設領域,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成功研製出“長鷹”長航時無人機,它是我國第一個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長航時無人偵察機系統,成功使我國無人機實現了由近中程、短航時向遠端、長航時的歷史性跨越;2015年,北理工參與“93”大閱兵的裝備研製工作,涉及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端壓制等多個領域。

  經過多年的發展,高等院校通過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輸送等一系列工作將科技成果應用於國民生活改善的方方面面,推動中國水電火電核電、國防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全線發展,中國完成了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

  時至今日,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成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也迎來了新的使命:助力中國實現從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創造。事實上,無論是新興産業的發展壯大,還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抑或是國防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都離不開高校的力量。例如,人工智慧領域的龍頭企業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離不開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才支援;而製造業的技術短板整合電路,需要高校合力培養自主研發及晶片技術人才;航母、驅逐艦、空間技術的應用,更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

  高校已經成為中國發展創新的源動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