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吹哨報到”讓城市有“面子”更有“裏子”
央視網消息(記者唐詩穎 劉春妍)一聲破解難題的“哨響”讓曾經“臟亂差”的街道煥發新顏。今年以來,北京市堅持黨建引領,把“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列為全市“1號改革課題”,讓最了解群眾訴求的街鄉基層一線,發出解決問題的集合令,各部門共同響應、服務群眾。目前,“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已在全市169個街道鄉鎮推進。
“夜市街”變身成了網紅打卡地
位於北京市宣武門外大街的達智橋衚同,曾是出了名的“夜市街”,違法建設多,無照遊商多,露天燒烤多,衚同擁擠不堪,一到晚上,兩個人都不能並排行走,夜市刺鼻的味道,嘈雜的聲音嚴重影響著居民生活。但今年以來,隨著“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活動展開,達智橋衚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夜市街”變身網紅打卡地。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目的是解決基層治理難題,打通抓落實的“最後一公里”,建立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針對違法建設拆除、群租房和開墻打洞治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等重點工作,明確街鄉以“一事一通知”的形式吹哨,告知相關職能部門,組織集中會商,開展綜合整治,推進各類重點難點問題在基層一線解決。
哨聲“吹響”後,廣內街道對達智橋衚同進行了集中整治,一年多時間拆除違建60處,封堵“開墻打洞”12戶,由原先的3米拓寬到7米,路面和兩側建築立面重新進行了修繕,衚同敞亮起來了。
經過改造,達智橋衚同煥然一新,道路寬了、衚同靜了、車輛少了,曾經飛走的燕子,也重新回來築巢了。原達智橋89號一戶居民來到達智橋時感嘆:“10年前因為衚同吵鬧搬離這裡,現在變化這麼大,真想搬回來。”
“垃圾堆裏的國寶”重煥光彩
模式口位於北京石景山區中部,是京西多元文化的薈萃之地。橫貫模式口有一條東西向的龍形古道,全長1500米,東接京城、西通塞外,是幾百年貫穿京城與塞外的京西古道,被稱為“駝鈴古道”。
然而,伴隨著城市發展,這條老街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小攤小販聚集、佔道經營嚴重,古色古香的老街變得喧鬧不堪,被形容為“埋在垃圾堆裏的國寶”。有關部門雖然連續多年開展整治,但由於屬地街道無權執法,職能部門不能長期駐守等原因,執法者和違法者之間的“遊擊戰”一直在延續,整治工作也陷入了屢治屢返的怪圈。
今年以來,模式口運用“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積極推進低端業態疏解,地下管廊修建,拆除違建還綠於民,復原京西古道街景等工作,將以往職能部門的單一執法轉變為街道統籌的綜合治理,整治效果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轉變為“全身檢查、徹底根治”。
改造完成後的房屋,清末民初風格交融、整體協調,在駝鈴古道的歷史風韻中融入了地區文化傳統,也更符合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
目前,模式口南小街、模式口大街中段修繕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曾經的“臟亂破堵”變成了如今的“一步一景”,傳統文化重放異彩,地區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一批亂搭建、亂停車等百姓身邊的煩心事得到解決,一批菜場超市、公園綠地等便民利民設施相繼建成,人居環境明顯好轉。調查顯示,八成以上居民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表示滿意,超過九成居民對開墻打洞、無證無照經營等,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