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背心”蔓延歐洲,馬克龍終於重大讓步:加薪減稅!

2018-12-11 10:3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12月11日電 (孔慶玲 李弘宇) 如今的法國,民怨沸騰。連續四個週末,法蘭西上演“黃背心”示威,似乎讓這個“多事之冬”變得更為寒冷。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10日晚間發表重要講話,宣佈“加薪減稅”,宣告這場在歐洲多地掀開“潘多拉盒”的街頭運動,可能會以讓步和解的方式逐漸平息,也或者,它將蔓延更廣,成為2018年悄然改變歐洲大局勢的標誌性運動之一。

  “黃背心”讓法國失控了?

  始於11月中旬的這場示威,如同其標誌物——司機常穿的黃色交通反光背心一樣,醒目、乍眼。

  月初,香榭麗舍大街的商鋪被打砸,凱旋門的雕像被破壞。

  紅色的火光、黑色的濃煙、黃色的背心、白色的催淚彈霧,巴黎這塊在文青心目中浪漫、精美的畫布,被層層潑上異樣的色彩。

  這場運動的導火索,是法國宣佈全面調漲燃油稅。自2018年來,法國油價已飆升近20%,再加稅,將造成民眾生活成本急速上漲。底層民眾徹底不幹了,矛盾一觸即燃。

  沒有明確領袖,沒有明確組織……任何人穿上安全背心,就可以加入進來。

  從和平遊行,到打砸搶燒,這場示威,漸漸變得失控。有些人站在路上甚至不知道要幹什麼,有些人則披上“背心”,開始肆無忌憚地施暴。

  儘管在第三場騷亂之後,法國政府緊急叫停了調漲燃油稅,做出被認為是馬克龍上臺以來的頭一個“U型大轉彎”,但現實是,無人買賬。

  示威者們氣勢高漲地訴求:我們“不希望只得到一些麵包屑,而是希望拿到整個麵包”。

  上週末的最新示威,13萬人上街。法國政府派出9萬警察嚴陣以待,甚至出動了裝甲車。

  埃菲爾鐵塔、盧浮宮、蓬皮杜文化中心、香榭麗舍大街紛紛閉門謝客,這在法國近幾十年曆史上,從未發生過。

  即使嚴防死守,示威過後,法國仍是“傷痕纍纍”。而且示威人群已經不單是工人,還有學生、甚至警察加入。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沒錢給兒子買聖誕禮物!”一位參與示威的法國司機表達了自己的憤怒。這只是“黃背心”示威者的一個縮影,他們中很多人辛苦工作,但每到月底,戶頭的錢仍不夠用。

  “當怨恨出現時,這也是人們希望獲得愛意的表現。”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對“黃背心”運動做出這樣的分析。但他何曾料到,人們這一次表達怨氣的規模,如此之大,破壞,如此之深。

  馬克龍上臺一年多來,推進了一系列整體上削減民眾福利水準的改革舉措,同時還取消“巨富稅”等,鼓勵法國人將目光從“分蛋糕”轉向“做蛋糕”。

  不過,手裏沒糧,拿什麼“做蛋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員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中新網記者表示,法國社會本身就有一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而馬克龍上臺後,民眾對其期望很高。

  馬克龍的改革措施,實際上短期內很難看到明確效果,民眾還沒有對改革需要付出的代價,做好準備。

  而調漲燃油稅,成了壓垮民眾的“最後一根稻草”。崔洪建認為,“黃背心”運動作為導火索,引爆了民眾情緒,由此引發的不滿向多方面擴散。儘管政府在燃油稅上做了讓步,示威仍未停止。

  社科院歐洲所研究員趙俊傑進一步認為,法國的社會現實要求國家必須進行改革,但目前的問題是改革的力度太大,動了“所有人的奶酪”,才引發各階層的反彈與對抗。

  從“神隱”到露面,走鋼索的總統

  示威影響擴大後,法國總理菲利普處於第一線,接受媒體採訪和議會質詢,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則似乎處於“神隱”狀態一般,這段時間以來,並未做公開發言。

  德國專家分析稱,馬克龍一直保持沉默,給人拒絕對話的印象,如同“進一步挑釁民眾”。西班牙媒體評論,這是40歲的馬克龍首次“猶豫不決,讓人覺得他不知如何是好”。

  馬克龍的表態,變得刻不容緩。

  法國媒體報道稱,馬克龍12月10日開始接見各大工會人員,並於10日晚發表重要講話,公佈了改善民眾福利的新舉措。他提到,從2019年起,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並取消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退休人口的徵稅。這被認為是馬克龍政府對“黃背心”示威者的一次重大讓步。

  這些舉措能讓示威者們脫下“黃背心”嗎?這場危機,是馬克龍上臺一年多來,遭遇的最大執政危機。作為一位原本被認為是“時代新力量”的政治家,他上臺後,成功進行了勞工法改革。

  然而,其後取消“巨富稅”措施,為他貼上“富人總統”的標簽;此次亂局,更凸顯出就社會層面的改革,他“走鋼索”的平衡能力還是有所欠缺。

  崔洪建專家就此分析稱,年輕的馬克龍,也許有些“操之過急”,他的改革步驟及政策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地受到法國社會質疑,導致政府與民眾發生矛盾。

  在崔洪建看來,“把控好時機,不要在一個時間內動所有人的奶酪,對確保改革成功非常重要”。

  現在,如何順利走出“黃背心”危機,同時保持改革方向,已成為這位總統面臨的嚴峻挑戰。

  打開了歐洲的“潘多拉盒”?

  昔日法國學運領袖日前在談到“黃背心”運動時表示,法國各屆政府一直未有妥善解決社會分化問題,目前猶如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一發不可收拾。他建議政府徹底改革稅制等社會制度,令社會更公平。

  實際上,“黃背心”不僅在法國一發不可收拾,也開始在西歐國家擴散。示威首先蔓延到鄰國比利時,布魯塞爾街頭上週末出現大批示威者,抗議生活費高漲,要求首相米歇爾下臺。

  “黃背心”、“脫歐”、“恐襲”……現在提起歐洲,人們更多想到的可能是這些關鍵詞。歐洲這艘老舊而龐大的船,是否正在偏離它應有的航向?

  崔洪建認為,近幾年來,歐洲整體狀況沒有太大改善,民眾對政府和現狀不滿,容易發生一些衝擊社會秩序的行為。這種情況不僅局限在法國,其他國家也存在。對此,歐洲國家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在施政過程中,要妥善處理政府政策和民眾訴求之間的關係,不能一味急於求成。

  他認為,“脫歐”等問題,其實折射出歐洲目前存在著發展中動力不足的問題。實際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整個歐洲經濟就陷入泥潭,而在高福利政策的拖累之下,歐盟各國的債務也都高企不下。

  趙俊傑則向中新網指出,英國“脫歐”和德國政壇交替等問題,並不會影響歐洲的團結局勢和“歐洲一體化”進程。

  他認為,新的一年,歐洲需要的,還是自身創新求新,變革圖強。(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