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擊電信詐騙要治未病(人民時評)

2018-12-07 09:35: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近日,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決定,從今年12月起到2019年底,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新一輪打擊治理電信網路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打擊電信詐騙邁出新的一步,為人們在移動互聯時代築牢防火牆,贏得公眾點讚和支援。

  安全是享受網際網路紅利的前提。近些年來,隨著相關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電信詐騙人人喊打的局面已經形成。一方面,有關部門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摧窩點、追贓款、拔“釘子”,取得顯著成效。有數據統計,近3年來全國共破獲電信詐騙案件31.5萬起,查處違法犯罪人員14.6萬人。另一方面,隨著持續不斷的嚴厲打擊、宣傳教育,廣大群眾對電信詐騙的認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特別是一系列電信詐騙“套路”“話術”的曝光,讓不少人的識騙防騙能力顯著提升。

  電信詐騙的危害不只是讓人蒙受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當違法犯罪人員通過詐騙獲利,誘使更多的不法分子參與其中,這實際上就是騙術的滋生蔓延,是對社會風氣的嚴重敗壞,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安全感造成嚴重影響。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路的影響無遠弗屆,人們的個人資訊、財産資訊也都接入了網路,打擊治理電信詐騙,是為了讓人們更加安全地享受網路紅利,也是為了促進網路經濟能夠更好發展。

  現在,電信詐騙手段不斷翻新,詐騙組織呈職業化、團體化發展,特別是隨著金融資金結算方式多樣化、快捷化,詐騙手段開始從單純的言語欺騙演變成構建生活場景,達到渾水摸魚、以售其姦的目的。比如,謊稱網購平臺詐騙,冒充“客服”打電話騙錢;再比如,假冒公檢法進行詐騙,虛構案件“要求”詐騙對象轉錢。現代社會也是風險社會,網路空間也是風險空間,只有抓住電信詐騙的新特點,適應時代趨勢、創新治理手段,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電信詐騙的蔓延。

  有這樣一組數字,在受騙的人群中,按照年齡分佈來看,19歲是受騙高峰,18歲—25歲佔整體受騙者52.4%;按照受騙金額來看,老人依舊是電信詐騙受損金額最大的群體,其中56至60歲的人群平均受騙金額最高。觸網較少的老人、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電信詐騙的防備心理更弱、知識儲備更少。這説明,打擊治理網路詐騙,不僅需要治已病的“末端治理”,也需要治未病的“源頭防治”,讓人們有充分的知識和資訊識破詐騙迷局。換句話説,打擊電信詐騙,既要靠政府部門的重拳出擊,也需要網路平臺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綜合施治的合力。

  曾有人總結防範電信詐騙的幾個“一律”:接到陌生人電話,只要談到銀行卡的,一律挂掉;只要談到“中獎”的,一律挂掉;只要談到“電話轉接公檢法”的,一律挂掉;只要談到“安全賬戶”的,一律挂掉。政府部門利劍高懸,公民自身提高防範能力,就一定能讓電信詐騙無處藏身,讓網路空間更安全、更清朗。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