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載人航太精神激發更大動力(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

2018-12-07 09:3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西北大漠,在孕育了“兩彈一星”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有一個航太人的精神聖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潔白的墓臺,黑色的墓碑,在冬日的陽光下閃耀著光芒。這座元帥、將軍、士兵相依的不朽軍陣,深深震撼著人們。每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前,航太員們都會前來瞻仰長眠於此的700多位獻身航太偉業的英烈。

  中國航太的秘訣,就在“兩彈一星”精神裏,也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太精神之中。

  “載人航太精神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光榮傳承,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親歷中國載人航太事業一路艱苦卓絕發展歷程的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説。

  1992年,當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幾乎一切從零開始。中國航太人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現代化的航太城拔地而起,高技術整合的指揮控制中心、先進的航太測控網開始啟用;蒼涼戈壁灘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托舉“神舟”飛天的運載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別達到97%和99.7%;“神舟”飛船從研製開始就瞄準了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水準,直接採用多人多艙的設計方案……

  當首次載人飛行的神舟五號飛船返回地面,勇於攀登科技高峰的中國航太人用了11年的時間,實現了發達國家航太界幾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極少數大國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載人航太系統,奇跡般地變成了現實。

  載人航太精神在偉大事業的實踐中不斷豐富著內涵,推動著我國航太領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成就。第一次天地往返,楊利偉把中國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之後,中國載人航太持續不斷地踏上一個又一個臺階:第一次出艙行走,翟志剛以自己的一小步,邁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對接,劉旺打出了漂亮的“太空十環”;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為廣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學和夢想的種子;第一次中期駐留,景海鵬和陳冬順利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迄今為止,中國航太員先後11人、14人次飛向太空,巡遊68天,繞地飛行1000多圈,行程4600余萬公里,創造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提升載人航太核心能力為重要方向,緊緊圍繞空間實驗室任務目標要求,載人航太工程奮力拼搏,突破和掌握大量關鍵技術,取得了眾多創新成果,實現了載人航太工程“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務目標,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了重要經驗,也推動著我國從航太大國邁向航太強國。現在,我國是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第三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也是一個已經邁進空間站時代的國家。

  “沒有特別的精神,就沒有特別的業績。”周建平説,我們要在後續的載人航太事業發展中,進一步弘揚載人航太精神,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使之為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