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劃重點!改革開放歷經的六大重要階段

2018-12-04 13:00: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無懼風高浪急,不怕艱難險阻,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奇跡。中國經濟如何強起來,歷經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今天,思響哥邀請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府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健為大家劃重點,他梳理了市場導向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六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階段/

  計劃經濟為主、

  市場調節為輔

  第一階段是1979年至1982年,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此理論源起于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這次大會確定了調整、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方針政策,揭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突破傳統觀念的思想束縛,改變阻礙中國農業生産力發展的傳統體制,全面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農牧漁各業興旺發達,氣象煥然一新。

  農村改革實踐的成功雄辯地證明 :經濟體制改革使得生産關係適應生産力的發展,激活了生産力,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國家繁榮昌盛。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 :“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各自的範圍和界限。”自此,市場經濟主體開始形成,市場機制開始成為配置經濟資源的重要補充。

  在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指導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沿著放權讓利、雙軌並行,計劃與市場結合的方向進行改革。

  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個體、私人和“三資”企業的存在和發展 ;

  在公有制經濟的經營形式方面,農村集體經濟實行家庭聯産承包經營責任制,國有小企業實行租賃制,國營大中型企業普遍實行承包制和若干企業的股份制試點,減少了國家指令性生産和物資分配計劃的種類 ;

  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方面,權力下放特別是推行財政大包乾制度,大大增強了地方的財政和財力。

  /第二階段/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第二階段是1983年至1986年,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對“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的發展,改革實踐從農村轉向城市。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在思想上打破了將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制定計劃也必須自覺依據和利用價值規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從農村走向城市。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日益受到關注,而且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城市經濟改革提出了要求並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中央審時度勢開展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的改革。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實踐是 :充分發揮企業的活力。當時城市經濟的種種弊端,舉其犖犖大端者是企業缺乏應有的活力。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包括增強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大中型企業的活力。企業改革從“放權讓利”入手,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並於 1983 年開始實行利改稅。

  /第三階段/

  國家調節市場、

  市場引導企業

  第三階段是1987年至1992年。1987年,中央提出的“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理論,這是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這一理論完全突破了改革初期計劃與市場各分一塊的老框架。

  在此理論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區別在於所有制的不同,市場的地位大大增加了,不僅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包括生産要素市場,而且明確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管理經濟的方式,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符,必須把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理論指導的實踐包括:

  一是搞活全民所有制企業,依照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將經營權真正交給企業,理順企業所有者、經營者、生産者之間關係,在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的基礎上,讓全民所有制企業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二是加快建立和培育消費品和生産資料等商品市場,以及資金、勞務、技術、資訊和房地産等生産要素市場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三是健全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經濟調節體系,計劃管理的重點是制定産業政策,通過綜合運用各种經濟杠桿,促進産業政策的實施。

  四是中央銀行按照貨幣流通規律控制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以多種金融工具集聚和融通資金,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

  五是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根據公平稅負、促進競爭和體現産業政策的原則,合理設置稅種、確定稅率,實行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

  /第四階段/

  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階段是 1992 年至 2003 年,中央提出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開創了經濟體制改革新實踐。

  1992 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一錘定音,結束了理論界關於“姓社姓資”的爭論,指明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

  當時,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顯著特點是,改革開始由微觀層面轉向宏觀層面。1994 年,國家進行了宏觀調控體制的改革:

  一是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把財政包乾體制改為分稅制,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的分稅制增強了中央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能力。

  二是金融體制改革,中央銀行改革調控方式,以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業務等市場經濟國家通用的手段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新組建三家政策性銀行,制定了商業銀行法。

  三是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投融資活動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逐步建立銀行信貸和法人投資的風險責任,加強對投資結構和投資總量的調控。

  四是深化對外經濟體制改革,在實現匯率並軌的基礎上改革外匯管理辦法,建立統一規範的外匯市場,繼續積極引進外資和增加出口。

  /第五階段/

  完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階段是 2003 年至 2012 年。2002 年 10 月,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框架”發育程度較低,仍不健全。2003 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誌著中國經濟體改革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實踐是 :

  一是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二是産權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

  三是建立新體制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形成新機制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是建設統一開放公平公正有序競爭的現代市場體系。

  五是繼續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加快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從行政手段管理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市場經濟良好發展環境。

  六是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七是加快全國統一市場建設,擴大市場對內對外開放,推進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發展。

  八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分步改革稅收制度,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健全金融調控機制,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九是深化對外經濟貿易體制改革,完善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在更好地發揮外資作用的同時,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和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第六階段/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

  第六階段是2012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論斷和重要舉措,為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從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兩個方面指明瞭正確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核心問題,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這更加要求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深化、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實踐 :

  一是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和重要力量。

  二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從而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市場價格反應靈活、市場體系的統一開放、各類市場主體更加健全的目標,企業實現優勝劣汰。

  三是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培育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四是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及配套制度,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加速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激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五是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建立統一市場監管體制和綜合執法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建立放心消費市場,強化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六是豐富和健全宏觀調目標體系,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手段,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七是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從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與理論演進,持續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必將激發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促進國民經濟優質高效持續發展,將經濟大國建成經濟強國,自立於世界民族經濟之林!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