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球另一邊的巴拿馬,習主席“不感陌生”,廣州人倍覺親切!

2018-12-04 11:11: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在巴拿馬400萬人口中,約20萬人祖籍是廣州花都,在花都當地更有眾多“巴拿馬村”,廣州成為中巴關係的“開拓者”。

  在地球另一邊的巴拿馬夜已漸漸變深,但巴拿馬城的機場,卻是燈火通明。

  當地時間2日晚8時左右,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的專機抵達巴拿馬,儘管這是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到訪巴拿馬,但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前夕的署名文章裏,卻這樣説道:

  “雖未曾親至,但並不感陌生”。

  這一點,對不少廣州人來説,感受尤為深刻。

  在巴拿馬400萬人口中,約20萬人祖籍是廣州花都,在一些街區,隨處可見漢字招牌和華人面孔,走在路上,耳邊還會不時傳來幾聲粵語。在花都當地更有眾多“巴拿馬村”,這些村裏幾乎一半人口都旅居巴拿馬。

  而這一切的故事,還要從一群契約華工説起。

  出海淘金的契約華工

  提起巴拿馬,自然繞不開被地理老師劃過N次重點的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起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黃金水道”,就連巴拿馬從印第安人聚居地到獨立建國的風風雨雨,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對於164年前,剛剛坐上從汕頭駛出的“海上女巫號”的705名華工來説,出海淘金才是眼前最緊要的事情。

  根據巴拿馬花縣(花都)同鄉會會長劉揚烈回憶,他的爺爺作為20世紀初來到巴拿馬開鑿運河的華工之一,本來打算到“金山”淘金,於是坐著船漂洋過海,每到一個港口就有一批人下船,覺得好就留下幹活,不好就上船再繼續漂泊。

  漂泊了4個月後,這些華工才來到了巴拿馬,儘管後來才知道這裡並不是“金山”,但依舊選擇在此紮根,開鑿運河。

  早期來到巴拿馬的中國人,基本都是廣東中山、花縣、鶴山、寶安等縣人,他們多是“契約華工”,政治、經濟地位低下,生活十分艱苦。但不少契約華工從開鑿運河到開發巴拿馬首都,發展到經營小雜貨店小餐館,逐漸在巴拿馬這片土地紮下根來。

  直到1978年,中國的大門因改革開放而打開,又一波華人移民潮隨之到來。

  在1979到1993年十幾年間,廣州花都1.73萬出境定居人群中,到巴拿馬的就有8766人。不同於百餘年前契約華工漂洋過海的辛酸,這一代人則是通過親人鄰里介紹,“一帶一”前往巴拿馬“闖世界”。

  劉揚烈説,光是他“帶”到巴拿馬的親屬就有上百人。後來,他又開辦了主要為移民辦理法律服務的律師行,通過他移居巴拿馬的花都人更是不計其數。

  初到異國語言也不通,有人甚至感覺就像“重新出生過一次一樣”,覺得辛苦也只能晚上自己偷偷抹眼淚。

  劉揚烈回憶起早年打工的時候提及,他甚至遭遇過戰爭。

  “突然一顆子彈從門外打進來,還好是砸進墻角,一塊2米長的大石塊砸下來,嚇得我們全家人趕緊躲起來。”

  但隨著巴拿馬的華人越來越多地融入主流社會,華人在巴拿馬的地位不斷提高。

  如今,華人華僑的第二、第三、第四代移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深度參與推進巴拿馬建設,成為企業家、醫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教授等社會各行各業的精英,中國人也越來越受到巴拿馬主流社會的認可。

  華人們的聚居地,也不再是巴拿馬舊城附近的唐人街,而是遷到新區居住。新一代華人中,不少選擇在巴拿馬城最繁華的舊金山區定居。

  2004年,在巴拿馬運河的入海口,一座華人抵達巴拿馬150週年的紀念碑拔地而起,同年,巴拿馬政府宣佈每年3月30日為“全國華人日”。

  廣州花都的“巴拿馬村”

  隨著華人在巴拿馬逐漸站穩腳跟,他們也開始反哺家鄉。

  據統計,花山鎮現有旅居巴拿馬的海外僑胞3萬多人,以儒林村、紅群村、花城村等尤為集中。儒林村的戶籍人口為2700多人,旅居巴拿馬的華僑則有3000多人,有超過一半村民旅居巴拿馬。

  花都的儒林村被稱為巴拿馬村,村裏路兩旁的房子多數是巴拿馬華僑回鄉建的。

  在廣州花都,有不少遠近聞名的“巴拿馬村”,這些村子住著很多巴拿馬華僑,有的村民直接移民到巴拿馬,也有村民留在花都,但在巴拿馬有親戚。在村子裏,隨處可見的小洋樓,都是在巴拿馬的華僑回鄉建設的。

  一些孩子從巴拿馬回鄉讀書。

  不僅如此,不少巴拿馬華僑更捐建起學校,有的還將兒孫接回來讀書。

  創建於1948年的花山鎮儒林小學,在1995年由華僑捐資重建,不少已經移居巴拿馬的村民,將兒孫接回來讀書,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之後再送回巴拿馬讀書。

  花都的儒林村被稱為巴拿馬村,村裏路兩旁的房子多數是巴拿馬華僑回鄉建的。

  1986年前往巴拿馬定居陳石湖坦言,年輕時,他總是一有錢就寄給在花都的父母,後來在當地成家後,他又接連將兩個孩子帶到花都上小學。

  “我們是中國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長著中國的面孔卻不懂中文,我希望他們懂中文,傳承中國的文化。”

  花都的儒林村被稱為巴拿馬村,村裏路兩旁的房子多數是巴拿馬華僑回鄉建的。

  而當初樸素的願望,卻讓他沒有想到如今成為了“華人二代”的優勢。陳石湖説,在巴拿馬,現在會中文的人很搶手,尤其是懂得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多種語言的人才,很多政府部門和企業都需要的漢語的人才。

  現在,在巴拿馬的中國人,早已經不是只會埋頭開商鋪的那一代人了。

  隨著經濟、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華人得到了巴拿馬政府與民眾的尊重與認可。一些華人還曾擔任過國會議員、部長等要職,生於江門臺山的陳國基更是于2005年投身政界,如今成為巴雷拉總統顧問團的一員。

  彈指一揮間,這些巴拿馬的異鄉人,在一代一代耕耘中融入了這片土地,甚至成為了促進兩國友誼的紐帶。

  每年巴拿馬嘉年華,花車隊裏的雄獅永遠是嘉年華的最大亮點之一,民眾隨著鼓聲跳動,爭先恐後與獅子拍照,有的甚至大聲高呼:

  Viva Panama.Viva China(巴拿馬萬歲,中國萬歲)

  巴拿馬運河上的中國貨輪

  一個多世紀前,巴拿馬運河的建設凝聚了廣東僑民的血汗。如今,巴拿馬運河依然延續著中巴友好的百年情緣,廣東、廣州無疑還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的拖船船長Luis R. Montenegro告訴記者,他在運河已經工作了8年,運河每天24小時運轉,每天大約有35~40艘貨輪在此經過,他經常會看到來自中國的貨輪,主要是往返于中國和歐洲、美國東岸、非洲之間。

  “每天都能看到4、5艘來自中國的船隻。從中國的來的貨輪是空的,回去的時候都會滿載。”

  2016年6月26日,巴拿馬運河擴建工程竣工,百年運河重獲新生。中國貨輪“中遠海運巴拿輪”成為竣工後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第一艘貨輪。

  中國已經成為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中遠海運也是巴拿馬運河最重要的用戶之一,此外,不少華人也出任運河管理局的高層和運河擴建項目的工程師。

  祖籍廣州花都的巴拿馬企業家邱文峰也在巴拿馬運河有生意往來,運河擴建時,不少建材都是由邱文峰從中國運到巴拿馬的。

  他從1976年隨父母到巴拿馬定居,1994年畢業後成為一名土木工程設計師。後來自己創業,如今是巴拿馬最大的華人建材商。邱文峰還是廣交會的常客,每年都要前往廣州和佛山。這也讓他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巴拿馬、中國和拉美之間經貿交流日益頻密與深入的直接見證者。

  “我們的建材産品中40%來自於中國,其中大多是在珠三角採購的。”

  他坦言,兩國在沒有建交前,雖然中國有很多品質過硬的建材企業,但很多中國企業不太敢到巴拿馬投資,擔心出現法律問題無法解決。如今,祖國成為企業家們最堅實的支撐。

  “現在很多廠家都會主動外派工作人員,到巴拿馬來推介他們的産品。”

  隨著中巴兩國建交,貿易政策進一步便利,華商企業更是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作為大多數巴拿馬華人的家鄉,廣州始終與巴拿馬保持著緊密的經貿聯繫。2000年,廣州市對巴拿馬出口額5675萬美元,出口金額在廣州出口國家和地區名單中列第15位。來自廣州商務委的數據顯示:

  2018年1-9月,廣州與巴拿馬進出口額2.6億美元,同比增長5.1%;其中對巴拿馬出口額2.46億美元,增長4.1%;自巴拿馬進口額0.14億美元,增長24.1%。

  正如國際事務研究協會會長恩裏克劉科爾特斯所説,一直以來,旅居巴拿馬的廣東僑民在促進中巴合作、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拉美延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兩國的往來永遠建立在對彼此的文化、歷史、法律、經濟體制以及兩國人民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不斷譜寫出中巴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