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浩瀚太空鐫刻中國榮光

2018-12-03 14:4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風舉鯤鵬路萬里,蓄勢扶搖再騰飛。改革開放40年來,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為主導的中國航太事業突破西方發達國家長期技術封鎖,秉承“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精神,鑄就了以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三大豐碑,培育了東方紅衛星、長征火箭、神舟飛船、東風導彈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建立起一套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産創新體系,走出一條以技術産品、組織結構、團隊人才、體制機制為抓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看來,我國之所以在短短40年迅速趕上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成就,根本原因在於幾代航太人緊緊圍繞自主創新這條主線,探索形成一整套符合國情的組織結構、創新團隊和體制機制。

  從司令部到一線戰場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下設8個大型科研生産聯合體(研究院)、11家專業公司、1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以及若干直屬單位。其中,集團總部是企業的靈魂和創新的司令部,負責組織謀劃技術創新方向;研究院發揮前線指揮部作用,負責推動航太産品專業化、産業化、標準化、整合化發展;研究所是航太創新的一線作戰單元,負責跟蹤本專業領域技術前沿方向;製造廠在創新一線戰場上衝鋒陷陣,不斷改進生産工藝技術水準,將設計圖紙變為現實産品。

  研究院對上要細化落實集團總部的創新戰略指令,對下要合理調配掌握的人力資源、科研設備、研發資金等創新要素資源,實現由創新概念向現實産品的研製轉化。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承擔了載人航太工程任務,抓總研製重任,按照迎頭趕上國際一流的目標,以技術大跨越思路直接研製國際上的第三代飛船。他們提出的載人航太與探月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等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年)》,提出的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被納入《科技創新2030》規劃,引領國家航太中長期科技發展的創新方向。

  “在集團發展方向指引下,各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和專業方向,按照分工有序、協作互補、系統整合的協同創新模式,形成持續強大的創新合力,為我國加快建設航太強國作出卓越貢獻。”高國力強調。

  航太品質代言人的精神密碼

  人才的高度決定航太事業的高度。多年來,航太科技集團始終將人才作為事業興旺發達的核心要素,培養造就了一支高素質、多層次、愛學習、善創新的人才隊伍。

  2011年12月,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成立。這一號稱“不考慮十年之內的技術”的中國空間技術創新試驗特區,將眼光瞄準原始創新,圍繞空間科學的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問題開展探索研究,提倡“先問新不新,再問成不成”“自主研究為主,組織研究為輔”的創新理念,探索航太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

  “兩總”模式(總指揮+總設計師)是在型號工程研製過程中創建並不斷完善的行政與技術兩條指揮線的管理方式。以總指揮為主線的行政指揮系統和以總設計師為主線的技術指揮系統高度協調,自上而下形成崗位責任明確、各個環節可追溯的責任制度。該模式不但在航太工程實踐中沿用至今,還被造船、航空等行業借鑒使用。

  航太領域對工匠技術的要求異常苛刻。面對特殊工種提出的挑戰,一大批航太工匠脫穎而出,例如不畏危險“雕刻”火藥的徐立平、在火箭“心臟”進行焊接的高鳳林、讓“太空之吻”天衣無縫的王曙群……他們確保了航太工程的各種研發設計能夠完美轉化為現實産品,成為中國航太品質的代言人。

  航太科技集團之所以能夠形成以預研團隊、型號兩總、班組和個人為代表的人才體系,並成為集團持續創新的動力源泉,有著深層次的規律和原因。“除了靈活的科研組織方式,平等容錯的技術民主路線和傳幫帶的優良傳統,集團多年來形成並傳承的以國為重的愛國精神、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友善精神,成為支撐航太人刻苦鑽研、不懈努力的精神密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羅蓉介紹。

  航太事業創新發展的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在繼承和發揚航太特色創新發展模式的同時,始終堅持深化改革,著力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和創新投入機制,深入實施品質“雙歸零”持續改進機制,著力構建技術轉移轉化機制,最大限度解放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在航太人眼中,“四個一代”是我國航太事業創新發展的一大法寶,即“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製一代、生産一代”。“老專家們把探索一代形象比喻成要下地的種子,預研一代是地裏種的莊稼,研製一代是鍋裏做的飯,生産一代是碗裏吃的。顯然,沒有探索一代的種子,就沒有地裏種的莊稼,就沒有鍋裏做的飯,也就沒有碗裏吃的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研究員卞靖如此解讀。

  “‘四個一代’模式起步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面臨重重封鎖的年代,形成于科學的組織科研生産和經營管理過程中。這種技術開發機制充分調動了科研和生産的潛力,解決了科研生産線上的忙閒不均問題,大大加快了航太工程的研製進程,保障了各型號循序漸進的系列發展,是支撐我國航太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羅蓉指出。

  航太工程的安全可靠性是品質管理核心。為此,航太人創造性地提出“雙歸零”,即技術歸零和管理歸零,針對發生的品質問題,前者從技術上按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的要求逐項落實,後者從管理上按過程清楚、責任明確、措施落實、嚴肅處理、完善規章的要求逐項落實,最終形成歸零報告和相關文件。

  為確保航太工程的成功率,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經過近20年的實踐,主導制定出航太品質問題歸零管理,並於2015年正式成為航太領域的國際標準。“這是我國首次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太管理最佳實踐推向國際,是實現産品走出去,探索向國際輸出品質管理標準的重要成果,彰顯了中國航太的軟實力。”高國力説。

  如今,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形成了適合航太事業發展的科研、工程管理和技術轉化體制,積澱了深厚博大的以航太“三大精神”為靈魂的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航太人一定會在浩瀚太空中鐫刻出更多屬於中國人的榮光。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3日 04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