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彭仁發:勇於為航空事業奮鬥一生

2018-12-01 10:47: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為了民族復興 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南昌11月30日電(記者鄔慧穎、孫少雄)烏魯木齊市烈士陵園裏松柏林立,肅穆安靜,彭仁發烈士墓就位於此處。雖不顯眼,但烈士墓前時常有群眾駐足停留,表達對先烈的緬懷與敬仰。

  彭仁發,原名彭德仁,江西贛州人,出身貧寒。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曾在紅軍中先後擔任戰士、警衛員和團、師特派員,先後參加過五次反“圍剿”鬥爭和舉世矚目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並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被選送到延安摩托學校進行學習。

  1937年12月,彭仁發被黨中央派到新疆學習航空技術。1938年3月,進入新疆邊防督辦公署航空隊機械班學習。在新疆學習期間,彭仁發以爬雪山過草地的革命精神來克服文化程度低等困難,不僅在上課、自習時間學習,就連課外活動時間也用來學習,晚上睡在被窩裏甚至還打著手電筒看書。節假日,他和戰友們經常到野外學習,一學就是一天。

  靠著努力,彭仁發很快攻下了《飛行原理》《外場維護》《內場修理》等航空基礎理論課程,基本掌握了教學大綱規定的航空知識和技術,並且理論聯繫實際,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實際操作技術,門門考試都在4分以上(滿分為5分)。

  彭仁發經常和在新疆學習的戰友們相互鼓勵,他曾對戰友説:“我們是共産黨員,是來學習技術的,一定不能辜負組織的重托,學好技術,將來建立我們自己的空軍。”

  1939年11月,彭仁發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授予少尉軍銜。之後,他遵照黨組織安排,繼續留在新疆邊防督辦公署航空隊實習,並擔任機械師。

  1940年2月,在一次飛行訓練中,由於天氣冷,飛機發動機發動不了,彭仁發主動上前去發動,因螺旋槳突然轉動而受重傷,不幸因公殉職。

  據烏魯木齊市烈士陵園介紹,目前該烈士陵園共安葬烈士93位,其中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彭仁發等10名烈士的遺骨于1956年建園之初遷入陵園,但彭仁發是10名烈士中唯一齣生年月不詳的,且陵園始終聯繫不到其親屬。

  “每逢清明節,許多單位和學校就會前來參觀學習,同時,為方便老百姓深入了解烈士們的先進事跡,我們也會以巡展的方式把烈士們的資料展板帶到各個單位。”烏魯木齊市烈士陵園宣教科科長葛敏説,學習烈士的先進事跡、精神,除了有助於加強群眾對歷史的了解,更能以烈士們的鮮活事跡感染大家,“彭仁發烈士憑著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勇於突破重重困難,去學習航空知識甚至犧牲自我,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1日 04版)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