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群體的四大侵蝕

2018-12-01 10:47: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培養具有執著信念、優良品德、豐富知識和過硬本領的青年一代是新時代教育的責任和使命。然而,青年群體並不是生活在教育真空中,他們或多或少受到各種各樣社會思潮的影響,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是近年來最需予以警惕的一種錯誤思潮。在當代青年群體中,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主要有四種典型表現。

  一是在碎片化閱讀中歪曲歷史。網際網路的快速崛起為青年獲取資訊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然而海量資訊包圍下的碎片化閱讀在認知方式上也導致了許多隱性的風險與問題:忽視瀏覽詳實內容,許多歷史的來龍去脈、細膩的情感、精彩的故事都被有意忽略,容易出現抽象地分析歷史而缺乏歷史分析的同情與理解;思維表面化、連貫性不強和分析能力的低下,對歷史事實往往缺乏辯證的分析,容易出現以點蓋面、以偏概全的偏執認知。因此,要警惕青少年群體在碎片化閱讀中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應引導青年群體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之上,自覺抵制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做文章,攻擊、醜化、污衊中國共産黨的圖謀,真正讓青年群體堅持用唯物史觀的整體性思維來認知歷史,在閱讀歷史中發掘養分,滋養精神,增進智慧。

  二是在西方化崇拜中解構自我。西方發達國家的文明成果,確實能夠為青年群體認識世界、感受多元文明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和有益借鑒。但是有些青年由此出現對西方文化過度崇拜,一味地貶低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傳統的情感態度。特別是現代資訊技術發展、大眾傳媒更新以及文化産業繁榮為西方文化滲透提供了柔性的渠道,導致一些青年群體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理念等方面帶有明顯的西方化特徵,並將其作為衡量自身行為的標準和尺度。在此情形下,極易出現中國文化傳統邊緣化、國史黨史弱化的現象,以及對自身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否定與虛無,最終導致對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和共同記憶的消解。因此,我們要堅持以辯證思維正確對待西方文明,在吸收借鑒西方積極因素的同時絕不可放棄自身的主體立場;做到堅持“以我為主”和“為我所用”,引導廣大青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堅定“四個自信”,從而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三是在喪文化取向中頹廢精神。當代青年群體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壓力時,容易衍生出一種對自我生活狀況嘲解的喪文化。喪文化在本質上只是一種自我排解壓力的方式,並不完全等同於負能量,但是也要警惕其越走越遠,對青年群體的歷史觀産生錯誤影響。一方面,它極易造成青年群體對中華民族歷史孕育的革命精神和奮鬥精神産生質疑,認為一切事件的發生皆為虛假,從而無法感同身受地去了解當時的歷史語境。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導致青年群體以“他者”的視角過高評價歷史上積極進取、艱苦奮鬥的人物與事件,誇大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而難以將拼搏精神融入到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因此,要警惕喪文化對中華民族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等民族精神的侵蝕,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傳承革命精神和奮鬥精神,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四是在泛娛樂消費中消解價值。時代的進步使得青年群體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領域的豐盈。多樣豐富的娛樂化形式,確實能夠豐富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然而,受到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驅使,網上網下娛樂性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其中各類形式浮華、內容空洞的産品僅僅滿足於吸引眼球,不求人多加思索,表現出低劣化、庸俗化、模式化和過度娛樂化的傾向,以至於嚴肅被消解,造成一些青年群體褻玩低俗、是非不明。無論是惡搞英雄烈士和紅色經典的所謂“作品”,還是以娛樂的方式對黨史國史進行的“任意評説”,都以各類短視頻、網路遊戲、網紅直播等娛樂化的方式來博取眼球和點擊率,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年群體帶來了巨大的誘惑和製造了不少的歷史錯覺與迷失。如果任其氾濫,將會造成一些青年沉迷上癮,在泛娛樂消費中喪失正確的價值取向,把歷史當成真假、對錯、善惡、美醜不清的“任人塗抹的小姑娘”。因此,我們一定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在泛娛樂消費中對青年行為的侵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廣大青年在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培育愛國情感和道德情操,提升是非判斷能力,自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為精神飽滿、積極向善的新時代奮鬥者!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