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秉持了哪些哲學思維

2018-11-28 13:44: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社會矛盾學説”是引領當代中國改革的重要哲學智慧

  中國共産黨人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學説來分析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1956年黨的八大決議指出,“人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並且堅持這一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生産力之間的矛盾”。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又科學地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對黨的八大的提法作了進一步提煉,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斷言:“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個論斷“管”了我們近40年,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也是我們堅定不移進行改革開放的基本理論依據。

  我們的改革開放實質就是通過調整和改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中的某些環節和方面來促進生産力的發展,從而逐步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正是基於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領域的“部分調整”這一改革定位,我們40年來的改革,都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運用社會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和認識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2013年12月,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時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我國發展已經發生了歷史性巨變的事實,及時地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的論斷。這個論斷指出我國人民需求和生産力發展已經發生部分質變的事實,指出對於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願望構成制約的主要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個論斷是對我們黨以往有關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認識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説運用於當代中國現實的最新成果。

  “普遍聯繫觀點”是引領當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哲學智慧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繫觀點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任何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要取得好的發展,不僅要處理好它的內部聯繫,還要處理好它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實現與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動。普遍聯繫觀點與現代科學的系統論在精神實質上是高度契合的。現代系統論表明,人類社會本質上是開放的系統,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交換是該系統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更通俗地説,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文明成果的交流是一個社會系統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也一再證明,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鑒乃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實行對外開放乃是必經之途,以開放促改革和發展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成功地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質就是大膽吸收和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當代世界上發達國家所創造的積極文明成果,實現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的良性互動。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不開放不行,不學習別人先進的東西,我們發展不起來。1992年年初,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就如何吸收人類文明積極成果作了全面的表述,他説:“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産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開放發展”理念,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對外開放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開放的大門不能關上,也永遠不會關上。在人類文明成果交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強調“文明互鑒”,我們不僅要繼續認真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而且要努力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鑒,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與共贏,不僅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還要讓我們推動現代化的成功經驗走出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民群眾觀”是引領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價值導向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主義者由於立場的局限性,把歷史的創造者歸結為英雄、精英等,高唱英雄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則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觀點。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決定了我們改革開放的群眾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和價值導向。

  首先,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説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實踐,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總結我們黨發展壯大的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把群眾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終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最新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同時動員指導人民開展新的實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其次,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最終受益者。堅持改革開放成果為人民共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內在要求。人民群眾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讓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和價值追求。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共同富裕,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是要在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使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並把共用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最後,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評價標準。以什麼為標準、用什麼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我們的改革開放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改革開放的不竭動力來自於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改革開放接續的民生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征程依然要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

  此外,堅持對立統一規律、正確處理改革中的“收”與“放”的關係,堅持品質互變規律、正確處理改革開放的“漸進”與“突進”的關係,堅持否定之否定規律、正確處理改革開放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關係,等等,也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哲學智慧的重要體現。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博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劉傑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