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發展的道德力

2018-11-26 10:4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經濟發展的道德力

  道德是一個國家、民族、群體包括經濟組織的行為準則,道德力是把道德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就經濟倫理學角度來説,道德力是一個國家、民族、群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一個經濟主體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力量。無論哪個群體,要想經濟更好發展;無論哪种經濟主體,要想經濟競爭獲勝,就必須提升軟實力,要想提升軟實力就必須提升文化力,要想提升文化力就必須提升道德力。道德力與經濟發展是正相關關係。道德力越強,經濟發展越好;經濟發展越好,道德力越強。經濟發展的道德力主要表現為經濟主體的如下自覺行動。

  信用涵育

  信用乃因誠而信,因信而用,是經濟主體應該涵育的經濟美德,是經濟發展的道德力的首要構成。主體信用涵育得越好,道德力越強;道德力越強,主體信用涵育得越好。作為美德的信用具有超越性和自律性,其超越性能使主體以信用為訴求,從更高層次上而不是局限于狹隘私利來理解經濟活動,能夠把經濟活動的目標定位於實現經濟繁榮、公平分配、獎勵優秀,而非僅僅自利。主體當然也追求自利,但從長遠上看,信用與自利並不必然衝突,相反它還會增進自利。其自律性使主體將信用貫穿于經濟活動,自覺、自願地體認美德,能夠正確理解並參與經濟競爭,真切理解自身行為的道義價值。

  在經濟交易中,如果主體都重視信用涵育,就會認可、尊重參與者對於自己産品和服務的持有、交換、轉讓、支配等權益,這又會增進主體的交易信用,而這些主體也會相應地選擇合理的方式、時間、地點進行交易,從而交易各方都能各取所需,增進自己的利益。由此可知,信用美德能使主體決策簡單化,降低、減少了交易費用。同時,信用美德是一種態度、情感或內在品質,它需要通過行為外化、顯現。比如在企業內部,它體現為關愛員工、提供品質優異的産品和服務、開展綠色生産經營等;在外部,它表現為注重社會反響、拒絕惡性競爭、講究貨真價實等。因此,它能為企業創造良好形象,而形象能帶來兩方面的積極效應:一是從企業內部來説,員工更樂於把企業當作充分發揮自己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場所,這樣,企業的生産經營也會繁榮興旺;二是從企業外部來説,它會更容易吸引股東的投資、與之合作的商家、購買其産品和服務的顧客,從而獲得效益與信用雙豐收。

  責任擔當

  責任擔當是出於信用的真切行動,是經濟發展的道德力的第二個重要構成。責任是倫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與義務,包含著最堅固的道德強制力和最厚實的道德理性,在其中主體之道德信念最為密切地同社會之道德要求結合在一起。因此,沒有責任擔當,道德力也就無從談起。

  責任擔當是以經濟主體的責任感為驅動力而形成的一種倫理價值觀念,是主體之間通過交往建構起來的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道德關係。它與道德力正相關。責任擔當越厚重,道德力越強;道德力越強,責任擔當越厚重。同時它們互為動力或前提。責任擔當是道德力的前提,只有有了責任擔當,經濟主體才會有道德力;道德力也是責任擔當的前提,經濟主體只有具有強悍的道德力,才會擔負起應有的道德法律責任,在健康環境下從事經濟活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責任擔當在價值觀中佔據核心層面,市場經濟其實就是責任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責任擔當意識如果能得到有效確立並廣為傳播,成為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精神,如果廣大的經濟主體都能夠明確自身責任,市場經濟發展將會更加穩定、合理、有序。經濟主體有了責任擔當意識,自然在客觀上會更加自由地享受各種在道德與法律允許範圍內供給的資源,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同時,責任擔當意識的樹立,在客觀上可以樹立良好形象,提高信譽,從而有利於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整個經濟健康發展。

  合作行動

  合作行動是出於責任的實際舉措,是經濟主體的倫理特性,是經濟發展的道德力的第三個重要構成。任何經濟主體都有自己的需要(即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此即主體的個體利益。但是,個體利益的滿足必須借助於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這種環境的持存也是主體利益的組成部分,表現為共同利益。主體的個體利益和主體間的共同利益都需要通過合作才能實現。一方面,個體利益的實現需要合作。市場上每一個主體都有其脆弱性、局限性,單靠自身力量無法實現個體利益。為了實現個體利益,每一個主體就必須與其他主體彼此合作。另一方面,共同利益的實現也需要合作。共同利益與個體利益相互依賴、相輔相成,雙方的實現都有賴於對方的實現,因而共同利益是合作得以達成並得到維繫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合作就無從談起,道德力也無從談起。

  合作表現為至少兩個主體之間互相利他的行為。此行為在精神層面就是主體的道德意識,它與道德情感一起構成道德情操,道德情操又促成經濟主體的合作行動。所以,從倫理學上説,合作根本上來自主體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主體所具有的一種高級的、穩定持久的、帶有理性印痕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實驗經濟學家認為,道德情操是經濟生活中合作的基礎,合作是人的本性和道德情操驅動下的行為。有合作精神的主體,一般都對合作于自身和其他主體的重要價值有清晰認知,因此他們大都具有開放意識,對新興市場、新興技術、新産品和服務、新的貿易方式等持有敏銳嗅覺和接受能力;他們大都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能夠相互為對方著想、相互信任,並樂意合作。在第一次合作成功後,又會接著有新的合作,隨著合作反覆進行,成功的合作就會趨於穩定,主體協調意識、親和力等道德素質也會得到強化和提升。因此,合作是當今市場經濟下經濟主體的一種能力和素養,主體越合作,道德力越強;反之,道德力越強,主體越合作。

  (作者:龔天平,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