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40年見證:科學規劃 引領中國公路歷史性跨越

2018-11-21 13:22:00
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字號
  “我小點聲兒念,聲音大了會激動。”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海濤拿起《“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手稿,翻到最後一頁,緩緩讀道,“在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近3年的工作中,我們反覆研究,盡可能把‘三主一支援’長遠規劃設想研究深、分析透,向部黨組提出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然而,當我們即將寫完這份報告的現在,仍然感到有很多問題沒做深、未想透,對此我們深感不安……”
  讀到這,周海濤停住了,雙手因激動而微微顫抖,他很清楚地記得規劃方案定稿的那個晚上,大家煮了些雞蛋,蘸著辣椒醬當夜宵,當他寫完最後這段話時,天已經亮了。
  令周海濤動容的珍貴手稿,有59頁,已經卷邊泛黃。他告訴記者,《“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是我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首次運用系統的規劃理論方法規劃這麼大規模的公路幹線,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對一個30年的規劃,我們曾擔心這樣的判斷和結論是不是正確。如果規劃結論不正確,對我國公路交通的發展,是大罪過。”周海濤欣慰地説,“現在看來,這顆心終於落定了。”
  回溯歷史,這部規劃的研究由來已久。1956年,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專家啟動了新中國第一個公路規劃草案的研究;1981年,國家計委、經委和交通部發佈《關於劃定國家幹線公路網的通知》,劃定約10.9萬公里的國家幹線公路(即國道網);1984年年底,國務院出臺了徵收車輛購置附加費、提高養路費收費費率和實行貸款修路收費還貸三項政策,讓公路建設資金有了新渠道;1990年12月,《“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通過交通部審查,並於1992年得到國務院認可。
  要不要修汽車專用路引發全國大討論
  “那時公路上不僅有汽車,還有馬車、牛車和手推車。汽車速度稍微快一點就可能撞上路口橫穿過來的非機動車,經常發生事故。”周海濤介紹,當時的國道網中,一、二級公路的比重非常低,短途的地方交通流和跨省際、跨城際的中長途交通流,往往都擁擠在同一條路上。1980年到1985年,國家在改擴建二級公路上下了很多功夫,有些地方甚至修成了路基寬18米、路面寬15米的“超二級公路”。
  然而,路雖然寬了,但由於各種交通工具混行,事故多,效率並沒有提高。上世紀80年代,全國汽車平均運作時速為30公里,幹線公路汽車平均運作時速也只有37公里。
  為此,進行《“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研究時,借鑒美國州際公路、日本等國汽車專用公路的歷史經驗,提出了建設快速公路系統,即建設汽車專用公路系統。
  “那時候,人們對建設高速公路的認識並不一致,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周海濤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只有400多萬輛,平均每公里公路上只有4輛車。1989年下半年,《人民日報》專辟版面進行交通發展大討論。對於建設高速公路,很多人都持反對意見,認為以目前汽車保有量,建設高速公路是奢侈和浪費。直到1989年7月,在瀋陽召開的全國高等級公路建設現場會上,時任國務委員鄒家華指出,高速公路建設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而是如何建設的問題。
  事實證明,交通先行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交通運輸行業是先導性、基礎性行業不是一句套話,而是被歷史證明過的發展規律。
  抓住3萬公里國道主幹線這個牛鼻子
  要修的路很多,但資金有限,今後交通和經濟如何發展,哪些路要優先重點修,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是《“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面臨的最大挑戰。
  “經過3年研究,我們的結論是,約3萬公里左右的主要國道,是今後一段時間的建設重點。”周海濤説,這3萬公里的國道主幹線,連接了當時全國所有的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和93%的50萬人口的城市。並且,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我國城市和産業系統發展有其內在規律。近百年來,雖然我國城市的發展重心在內陸城市和沿海城市之間有些變化,但發展的空間格局基本沒變。這就是説,把握住了城市發展規律,就把握住了今後我國的經濟和産業發展空間發展規律。
  “解決了3萬公里的國道主幹線交通問題,就等於解決了沿線相關的我國主要城市和主要産業的發展問題。”周海濤説,現在看來,近3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證明了當時這個結論是正確的,讓人欣慰。
  據周海濤介紹,《“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有三個特點。一是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把握住城市和産業發展趨勢,在路網節點和線路選擇上,選擇了交通量較大、沿線覆蓋人口比較多、沿線工業産值比較高的城市和線路。
  二是規劃出了我國公路網的主骨架。抓住了建設連接大城市、大區域之間快速通道的核心問題,規劃的公路都是最重要、最繁忙的通道。
  三是針對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公路混合交通狀況,確定了規劃建設專供汽車行駛為主的高等級公路,找到了汽車專用公路這一解決混合交通問題的主要途徑。
  隨著《“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系統規劃》的進一步推進實施,我國高速公路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七五”期間建成高速公路522公里;“八五”期間建成1600多公里;“九五”期間建成1.4萬多公里;“十五”期間,高速公路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建成2.5萬公里;“十一五”期間,總里程達到5.3萬公里;“十二五”期間,總里程達到10.8萬公里。進入“十三五”期以來,高速公路仍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
  親歷交通的歷史跨越是一種幸運
  “我不僅有幸見證了我國高速公路的跨越發展,還看到了交通科技日新月異的創新。”周海濤説,在擔任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期間,我國公路、橋梁、隧道、交通工程領域科技創新碩果纍纍,其中,我國多項原創技術讓他印象深刻。比如橋梁根式基礎技術,用樹的根須原理,提高了橋梁樁基礎的承載力;同向回轉的斜拉橋體系,從理論上解決混凝土塔的開裂問題;“溫拌瀝青”技術不僅減少了大量排放,還延長了低溫地區公路施工工期……
  “改革開放40年,我作為百姓的一員和交通運輸行業的一員都是幸運的。”周海濤説,“作為百姓的一員我是幸運的,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讓出行越來越方便,從跋山涉水到一路坦途,生活的幸福感更強了。作為交通運輸行業一員我也是幸運的,能夠親身經歷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瓶頸制約、初步緩解、基本適應’的歷史跨越,能夠親手為這個歷史跨越做一點貢獻,我由衷地感到幸運,也由衷地感到自豪。改革開放給了我們這樣的歷史機遇,使我們有機會能夠在這廣闊的舞臺上,為交通運輸發展盡力。”
[責任編輯:賈若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