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印度工程項目緊鄰中企 在馬爾地夫感受中印“和平共存”

2018-11-20 09:06: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苑基榮】馬爾地夫是世界上看海的好地方,也是中國遊客眼中的天堂。隨著馬新總統薩利赫正式就職、印度總理莫迪首次訪馬,有關“馬國政黨輪替、領導人從‘親華’變‘親印’”“印度歡呼奪回馬爾地夫”“中印在印度洋展開新競爭”等説法此起彼伏。《環球時報》記者多次赴馬爾地夫採訪,最近兩次分別在2017年年中和今年10月,實地聽到並非這些杞人憂天的説法,馬爾地夫人對中國的幫助心存感激。在馬爾地夫,能親身體會到這個“小島嶼國家”的活力與個性,也能感受到中國和印度兩國元素在當地的“和平共存”。

  友誼大橋帶來諸多變化

  在中國援建的中馬友誼大橋今年8月30日晚開通前,馬爾地夫給《環球時報》記者的印象就是“兩個世界”:馬累等老居民島相對比較落後,而旅遊島非常現代。首都馬累1.5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15萬,道路狹窄,路兩邊停滿汽車和摩托車,加上居民建築間距很小,很多貨車司機説“卸貨都是個大難題”。人多地少讓馬累的房價貴得出奇,一個單人間的租金加上水電費每月1000美元左右。此外,大部分商品和蔬菜、水果因需要進口價格,也比較高。水果基本按個賣,一個蘋果約合3元人民幣,一公斤豆角竟約合50元人民幣。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馬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671.3美元,而印度約為1600美元。據當地中國人介紹,馬爾地夫人基本不會從事體力勞動,大部分勞工來自孟加拉國或印度。

  中馬友誼大橋是馬爾地夫首座跨海大橋,也是印度洋上首座跨海大橋,它把馬累島、機場島和胡魯馬累島三個相鄰島嶼連在一起。馬爾地夫人很感謝中國的幫助,甚至有青年把婚禮辦到了新大橋上。大橋開通第一天,計程車司機哈桑得知記者來自中國後,邊開車邊高興地唱了起來,最後還連聲説:“偉大的工程!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這回可好了,能直接去機場接人了。”還有當地人説:“我第一次感覺到馬累變得輕鬆、順暢起來,島上也顯得不那麼擁擠了。”

  隨著這項“世紀工程”的竣工和開通,馬爾地夫發生了很多變化。中國駐馬爾地夫使館前面的道路原來坑坑洼洼,現在已成了一條柏油馬路。胡魯馬累島上,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一些住在胡魯馬累島但在馬累上班的人更是高興,因為不用“很早起床排隊坐擺渡”。為緩解馬累的擁堵,馬爾地夫一直有開發胡魯馬累島的計劃——將其打造成一個能容納24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馬就業環境、城市發展甚至都會因為這座跨海大橋而發生改變。

  中國遊客數量接近馬國人口

  中國在馬爾地夫近些年的印記還體現在旅遊上。2002年,馬爾地夫成為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目的地國。如今,中國的很多城市同馬累開通了直航。在馬爾地夫機場候機廳,聽到的是不斷重復的中文登機提示。據馬爾地夫旅遊局旅遊開發執行主管哈裏斯透露,中國已連續8年位居馬旅遊客源國第一位,2017年有30萬人次來馬旅遊,而馬爾地夫人口才35萬。在馬旅遊局,《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巨大展板上印著馬爾地夫2017年客源國排名榜:中國排首位,其次是德國(9.1萬人次)、英國、義大利,印度(6.3萬人次)、日本和韓國分列第五、第八和第十。在馬爾地夫,記者在一些建設項目上看到過印度工人,在馬累島能見到印度遊客,而在幾個旅遊島上卻沒看到印度人的身影。

  馬爾地夫目前運營130個旅遊度假島,到今年年底還將新增30個。據從事旅遊和商貿的盈泰(馬爾地夫)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君斌介紹,度假島平均30%的客流量來自中國。馬旅遊産業協會董事祖萊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馬非常重視中國旅遊市場,目前在大多數飯店都配有中文翻譯,連自助餐區的菜品介紹都是只有英文和中文兩種文字。

  從馬爾地夫呼拉島坐快艇,只需半小時就能到馬累。該島常住居民1000多人,還有1000多個外來打工者,基本都是服務於旅遊業。曾入選馬爾地夫國家足球隊的阿卜杜已年近六旬,他在呼拉島上開了海邊餐廳和特色民宿。但有一陣子政府將租給他的地收回,這讓他的生意一落千丈。阿卜杜説:“是中國遊客幫我挺過這一關。”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2012年第一次接待來島上旅遊的中國人,當時只有8個人,但此後中國遊客越來越多。”兩年之後,他建起夕陽客棧,雇了7個當地人和外國人。阿卜杜説,客棧的中國遊客最多時能佔一半。為此,他也用上微信,和中國遊客聯繫,他説:“不會中文就用翻譯軟體,總之,與中國人在一起我很高興。我最看重中國。”為吸引中國客源,阿卜杜動了很多腦筋,最體貼的是改良出“馬爾地夫式中餐”。下一步,他想建一座7層樓的飯店,讓它成為呼拉島上的地標性建築。

  歷史和地理上的“印度優先”

  除了旅遊,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光明行”醫療小組都到過馬爾地夫,為當地民眾提供醫療服務。過去10年,赴馬演出的中國文藝團組也越來越多。儘管近幾年中國在馬留下的印記越來越深,但印度對該國的傳統影響依舊明顯。在馬爾地夫,長期生活的印度人超過2萬。據説馬爾地夫約1/4的教師是印度人。在文化領域,馬爾地夫人也看印度的電影和電視劇。

  在胡魯馬累島上,中國建築公司一處工地旁邊就有印度人建的市政工程項目。據了解,類似的印度工程在馬爾地夫還有不少,但相比中國項目而言,印度建設的工程並不順利,中建附近的印度工地已停工半年有餘。因此,《印度時報》前不久發表評論稱,馬新總統薩利赫會繼續保持與中國的緊密關係,“特別是印度在馬基建項目不理想的背景下”。《環球時報》記者從一家中企負責人那裏了解到,印方的這個市政工程這幾天已開始恢復施工,這也是印馬關係“重啟”的象徵。

  印度留給馬爾地夫人最深的記憶還是在政治、軍事領域。印馬曾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保護國,地理上的接近也讓後者遇到問題時“優先”求助於前者。馬爾地夫駐華使節今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馬國並沒有“印度優先”的明文規定,這只是基於歷史上兩國保持的緊密關係。無論是1988年受到泰米爾恐怖主義者襲擊,還是2004年遭遇颶風襲擊,印度都曾向馬伸出援手。在莫迪出席薩利赫就職典禮前,印度將一艘船改裝為海岸警衛隊船,迅速交付馬爾地夫。

  據印度《經濟時報》19日報道,印度正在準備薩利赫的首訪。報道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莫迪政府將延續在基礎設施方面對薩利赫的支援,滿足新總統希望平衡馬中關係、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急切心情”。對印度而言,也在尋求重啟一些停滯不前的印馬項目,如馬爾地夫武裝部隊訓練學院項目,以及兩國專屬經濟區的劃界。在與亞明政府關係冷淡前,印方向馬提供7500萬美元的信用額度,其中1/3被使用。

  據馬爾地夫《獨立報》18日報道,薩利赫就職後公佈了雄心勃勃的“百日議程”,其中與國外相關的是第一週日程中的第9項——“將就損害國家主權和讓國家陷入債務的合同開始重新談判”,其他都是馬爾地夫內政。實際上,中國與馬新政府的關係問題並沒有印度和西方媒體炒作的那麼嚴重。《馬爾地夫時報》19日報道稱,馬最大金融援助國實際上是沙特。馬爾地夫總統府網站顯示,薩利赫在就職後接見中國國家主席特使時表示,“任何事情都阻止不了兩國歷史性和兄弟般關係”。薩利赫強調中國這些年為馬爾地夫做出的貢獻,並進一步表達了未來兩國合作的信心。對此,《馬爾地夫時報》評論稱,印度應以更聰明的方式來評判中國在馬爾地夫的項目,這意味著不能把中國的存在視為零,印度應充分意識到,中國在馬爾地夫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兩國必須學會共存。

  國家雖小,但有個性

  馬爾地夫前外長杜妮亞穆蒙今年9月在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表示,馬爾地夫將尋求平衡印中利益,新政府會更多關注印度安全關切,但中國在馬爾地夫將依然是一個大角色。她表示,印度是馬親密的朋友,將來也是如此,但印度也要學會尊重馬爾地夫這樣的小國,不能用欺淩手段。的確,作為“小島嶼國家聯盟”主要代表國,馬爾地夫國家雖小,卻很有“個性”。2016年10月,因受到英聯邦不公正待遇,馬政府發表聲明,決定退出英聯邦。

  儘管馬爾地夫執政聯盟中的民主黨領導人納希德表示要退出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議,但在馬爾地夫工作的中國人大多認為,馬新政府會對中國政策做一些調整,幅度不一定很大,依據是來自馬爾地夫要發展的邏輯。馬爾地夫前駐華大使莫芮德是民主黨人,他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民主黨不是“反華”,只是對前任政府不滿。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