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新而論中國經濟再出發】優勢互補 互利共贏 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出科學新路

2018-11-19 10:07: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其核心是發揮北京的牽頭作用,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和國家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四年來,三地各自為戰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隨著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産業轉移升級等領域的率先突破,一些方面的合作有了實質性進展,一體聯動、共商共建的形象開始樹立起來,但要實現全方位協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京津冀交通建設協同推進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交通成為先行發展的重要方面。京津冀的軌道交通建設不僅打破行政壁壘加速發展,更與其他多種交通方式配合連接,逐步形成立體交通的新格局。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深入推進,三地時空距離大大縮短,推動以交通一體化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四年來,石濟客專、津保鐵路等建成通車,京張、京雄等鐵路加快建設,環首都“半小時通勤圈”覆蓋範圍逐步擴大。津冀港口群轉型升級、合作深化,區域港口資源整合、優化配置與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京津冀區域共建成9個運營機場,河北省開通了3個機場,河北機場集團納入首都機場集團統一管理,進出北京的旅客可利用石家莊機場和高鐵實現“空鐵聯運”。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覆蓋全部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已發行100多萬張。

  北京周邊地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受到軌道交通特別是市郊鐵路缺乏、公共服務落差大兩大“短板”的制約,補齊兩大短板,是提升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長遠之計。根據規劃,到2020年,新建城際將與既有路網共同連接區域所有地級以上城市,有效支撐和引導區域空間佈局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京津之間的“雙城記”將逐步變為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的“多城記”。

  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必然選擇。經過三地共同努力,京津冀環境治理合作逐步深入,從最初共同研究確定階段性工作重點、互通工作資訊,到開展污染預警和環境聯動執法,再到標準、政策、資金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乘著協同發展的東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統籌山、水、林、田、土的整體修復,深度推進大氣治理。環保聯防聯控聯治和生態建設力度持續加大,三地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不斷建立完善生態管治制度。2017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5.6%。天津市空氣環境治理成效顯著,2017年10月1日至12月25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低43%。2017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為6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9.8%。京津冀“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臺;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

  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事關京津冀協同發展全局,事關整個區域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必須跳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著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著眼生態環境治理全局。從實際看,三地的發展水準和産業結構不同決定了各自政策的差異,只有找到三地之間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才能更好地激發三地政府的積極性,為協同治理形成長效機制提供堅實保障。因此,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要從實際出發,在充分考慮各方實情和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礎上,打破各種壁壘,努力實現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京津冀産業升級協同發展

  經過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和實踐探索,京津冀已經初步形成規劃對接、要素對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産業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可資借鑒的産業協同發展模式。

  京津冀著力打造創新共同體、市場共同體,協同創新增強了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2018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合計突破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8%、3.4%和6.5%。

  中國“最強大腦”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誕生了全國近50%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已成為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一極。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示範區重點監測六大高新技術領域總收入同比增長16.3%;示範區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長21.6%,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中關村示範區同天津、河北深度對接,京津冀大數據走廊、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先後建成,中關村企業已在津冀兩地分設公司、機構近6000家,國家創新高原巍峨矗立。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通過優先發展第三産業、推進工業和服務業産業結構升級、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産業,逐步形成了新的産業發展格局,産業一體化程度得到提高,經濟整體品質和效益得到改善。長期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專家、天津社科院院長張寶義認為,京津冀三地經濟互補性高,産業合作成效已經凸顯,通過積極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創新驅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踏上“再出發”的新起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