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尋找改革開放中的“網際網路印記”

2018-11-07 15:4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杭州11月6日電 題:尋找改革開放中的“網際網路印記”

  新華社記者李亞彪 王懌文

  從“伴生者”“受益者”,到“助力者”“加速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不斷經歷著角色之變。

  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啟幕前夕,撥開歷史與現實的叢林,就可以找到那些隱藏在歲月中的“網際網路印記”。

  網際網路接入中國,是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成果

  1994年4月,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胡啟恒專程赴美,拜訪主管網際網路的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代表中方重申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當月,中國實現與國際網際網路的第一條TCP/IP全功能連結,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大家庭中一員。

  一年後,瀛海威的創始人張樹新推出全中文的“瀛海威時空”網路,面向普通家庭開放,成為中國第一個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商,為中國普通人打開了網際網路這扇大門。

  1996年,同樣承擔著中國網際網路“啟蒙者”角色的《數字化生存》在中國出版,用暢銷證明了中國人對網際網路社會的渴望與暢想。而這本書的作者、《連線》雜誌專欄作家尼葛洛龐帝聯手風險投資家,投資留美歸國的張朝陽,創建了搜狐前身——愛特信公司。

  那個年代,開放的大門不僅引入了網際網路,也喚回了張朝陽、李彥宏等留美的年輕人。他們像中國網際網路星空中的一顆顆璀璨的星星,由點成線,由線及面,匯就了一條燦爛奪目的銀河。

  網際網路實驗室創始人、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院長方興東認為,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就在此間,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網際網路商業化浪潮剛剛開始噴涌。因此,改革開放為網際網路進入中國打開了大門,使得中國能夠在最恰當的時機全面擁抱這一浪潮。

  全面深化改革的“助力者”“加速器”

  “我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過去企業註冊登記少則幾週,多則數月,而現在一天就能辦完。”浙江盤石資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寧坦言,這項改革的提速,同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

  從浙江走向全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進入2018年以來,正成為這個改革大省撬動各領域全面改革的突破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日益廣泛,大量政府事項實現網上辦理,網際網路變成了改革的“加速器”。杭州提出打造“移動辦事之城”,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由物理整合向系統整合轉變、數據歸集向數據應用轉變、人工服務向智慧服務轉變、從“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向“只上一張網”“能辦所有事”升級。

  杭州往南140多公里的義烏,擁有43萬戶市場主體和210萬種商品,被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稱作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據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林毅介紹,義烏不斷深化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並借助網際網路站上了發展新風口,開始從“世界超市”向“全球網貨中心”轉變。

  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地標城市,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義烏市電商交易額2220億元,內貿網商密度居全國第一,外貿網商密度居全國第二,逐步成為全國網商集聚中心、全球網貨行銷中心。

  “網際網路在過去20多年間,高效連接人、資訊與商品,推動了很多領域改革。”即將參加網際網路大會的快手創始人宿華説。在他看來,網際網路在工業生産、農業、醫療等領域都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也將繼續成為深化改革的驅動力。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劃出了同改革開放一樣的軌跡

  奧尤是菲律賓本地電子錢包GCash的一個技術團隊負責人。這個菲律賓最大的電子錢包于2017年10月在當地上線掃碼付,將二維碼首次帶進菲律賓人的生活。目前,這一基於支付寶技術的支付平臺,已接入了超過1萬家的菲律賓商戶。據這位女工程師介紹,在菲律賓馬尼拉主要商圈,“掃一掃”付款漸漸流行,這都得益於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技術的輸出。

  據螞蟻金服方面介紹,通過“合作夥伴+技術輸出”的模式,支付寶已在“一帶一路”9個沿線國家和地區,因地制宜,幫助對方搭建了9個當地人的“支付寶”,而GCash是其中之一。此外,支付寶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支援27種貨幣結算。

  “同改革開放相似,網際網路在中國也是先引進來,再走出去,不斷向世界輸出中國的創新。”宿華説,從引進到輸出,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劃出了一道和改革開放一樣的軌跡。

  方興東認為,無論網際網路還是改革開放,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前者通過技術創新,後者通過制度創新,兩者相輔相成,殊途同歸。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説,回顧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最需要感謝的是改革開放給予了巨大的包容和創新的空間。騰訊受益於改革,也將助力改革。他相信,數字經濟將成為中國領先全球、率先打開第四次工業革命之門的鑰匙,這事關深化改革,事關民族復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