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風來,兩岸花開》——味道篇

2018-11-05 15:15:00
來源:你好臺灣網
字號

  民以食為天。四十年間,不變的問候,或許還是那一句“您吃了嗎”,但從“吃飽”到“吃好”,百姓滋味中,存記下的卻更有一個偉大時代的改變。柴米油鹽,味中有道。

  老正興菜館舊照。來源於:新浪部落格(食神江禮旸)

  “當時我們出去外面跟供應商談事請的時候,遇到中午要吃飯嘛,那時候的餐館幾乎都是國營的,一點多的時候到人家那個餐館去敲門,人家説不好意思我們關門了,哈哈”。本想“撮”一頓,卻吃了“閉門羹”,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這段“覓食”經歷,上海市臺協會長李政宏至今記憶猶新。

  悅賓飯館深藏在翠花衚同中,這是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 (來源:搜狐)

  1980年9月,北京東城區五四大街,翠花衚同。劉桂仙與丈夫郭培基開辦悅賓飯店,拿到編號為001的北京第一家個體餐飲工商執照,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個體餐館的出現,讓百姓的“下館子”接上了地氣,也有了更多自主選擇,但在當時,物資匱乏仍然制約了人們對美食的追求。

  悅賓飯館1980年辦理的臨時營業執照。

  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到1993年憑票供應全面退出歷史舞臺,小小一方票證,似乎帶走了中國經濟的貧弱短缺,迎來了共和國的繁榮富足。

  1978年全國糧票

  改革與開放,為餐飲注入一池活水,也攪動起人們對“足食”的更多追求。外來的自助任性吃大餐形式,一下子滿足了大家對“饕餮”一詞的所有想像。自助餐,因其菜式豐富、價格親民,迅速風靡于神州大地。

  快速發展日益開放的交通網路,讓那些篤信“不可食無魚”的都市人,終可把各路生猛海鮮,變為日常餐桌上的新寵,只要手端餐盤,地不分南北,你盡可以“足不出戶”,大快朵頤,“吃遍”世界。西安漢來海港自助餐廳臺籍店長顧明章介紹自己餐廳時講到:“食材有些會進口,廠商他們也會從國外進貨過來,有些從上海來,就地取材也不錯。”

  國門開了,眼界也開了。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進口的不僅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食材,還接納了與之伴隨而來的異國餐飲文化。

  美國快餐公司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前門正式開業。(來源:網路)

  1987年,北京前門大街上來了一位笑容滿面的“老爺爺”,花白的頭髮和鬍鬚,穿著西裝,打著蝶形領結,他的名字叫“肯德基”。如果説,悅賓飯館因改革而開,那麼肯德基就為開放而來。而繼排頭兵洋快餐之後,西式正餐也強勢跟進。

  牛排+紅酒,這一度是“摩登時代”的身份標識與高雅象徵,而如今,約三五親友到正宗道地的西餐店講講格調,早已習見平常。臺灣王品集團人力及營運支援中心總經理李玉婷接受採訪時説,“變化太大了,從那時候顧客可能不太懂得怎麼吃西餐,到現在我們的顧客不要太懂啊!非常明白什麼部位是應該什麼口感,幾分熟,他都如數家珍,可能都是老饕級的。”

  孔子説: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忍受饑腸轆轆到滿足口腹之欲,再到舌尖上感悟中國文化與健康生活,飲食變遷之路,和著改革開放的節拍,讓我們一同走進了新食代。

  長沙羅莎蛋糕創始人臺商鄭聰俊接受採訪時説,“從92年鄧小平南巡以後比較幸運我們那個時候進來。我們當時就用的植物鮮奶油做蛋糕,我們那時候一開始賣一個蛋糕就要五六十塊,沒有想到消費者吃了以後驚為天人。”讓鄭聰俊沒有想到是,90年代中期開專賣店時,他所擔心的價格不菲的蛋糕售價,會受到顧客如此追捧,他知道,食品安全健康的時代已經迎來了它的春天。

  吃健康,成為了一種潮流,也變成了一種追求。只是一杯小小的奶茶,從製作的原物料、到配料、再到盛放食品的容器材質,健康的飲食觀已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圳黑龍茶業務部副總臺商蘇宏展説,“我們的果茶是用新鮮水果下去熬製煮成果泥醬,不添加防腐劑。連水都有講究,經過十道濾芯系統,可以達到國家標準的生飲的,嬰兒無毒奶瓶的同等級的PP材質吸管……”

  味可求道,味可證道。從望穿秋水的憑票購買到“天天過年”的豐盈餐桌,從不足60億人民幣營業額到去年近4萬億,從最初約12萬戶到2017年的465.4萬戶服務網點、超800萬門店,中國餐飲業四十年的跨越式發展,恰在用“足食”生動詮釋著國人快步“奔小康”的美好。

  這是巨變的中國,而不變的,是味道裏飽含著的每個中國人與時代共振的情感記憶。食物存故事,味道有記憶。這些味道,已默默滲入人們的記憶裏,表現在一日三餐中,並以接續的改革故事為底本,從容傾吐,娓娓訴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