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東曉破題“主場外交”,張國華解讀“上海購物”的全球視野

2018-11-05 14:18: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日前,第122期文匯講堂聚焦“進口博覽會”,在《中國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戰略意義》的主題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副所長徐明棋、上海市商務委總經濟師張國華分別帶來了各自的解讀。

  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作為中國主場外交的意義在哪? 中美貿易摩擦下的中國經濟改革與世界經濟引擎如何雙贏? 如何把進口博覽會打造成“上海服務”和“上海購物”的閃亮名片?多維度的分析讓聽友們大飽耳福,而數十位聽友的積極提問也讓現場更加熱氣騰騰。

  本次講座由文匯報社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共同主辦。今刊發陳東曉與張國華的主講內容,明日將繼續放送陳鳳英與徐明棋的主題分享。

  陳東曉:“主場外交”搭建三大平臺,經貿外交、元首外交,民間外交

  新時代中國“主場外交”是一般外交活動的升級版和加強版

  近5年來,“主場外交”是新時代中國外交詞彙中出現最多的高頻詞。我對它的定義是,在我們國家開展的、由我國政府扮演關鍵角色的,對於維護、拓展國家利益發揮巨大的提質增效作用的重要外交外事活動,特別是多邊外交活動。

  梳理近五年來的主場外交活動,不難發現,我國的主場外交至少獲得了三個標誌性、“標配性”的成果。第一,我們提出了一套具有時代引領性的理念和行動路線圖。例如,2014年中國首次主場外交——上海亞信峰會,習主席提出了亞洲安全觀。同年下半年的APEC峰會,中國提出了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2016年杭州G20峰會,中國提出了推動全球經濟強勁、協調、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杭州宣言等等。這些思想、觀念、路線圖的影響非常大。

  第二,中國的主場外交不僅幫助中國自己搭建了多邊外交平臺,還擴大了國際“朋友圈”。例如,2017年,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首屆國際合作峰會邀請了2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我們邀請了30位外國領導。也就是説,邀請什麼人,邀請多少人,都是檢驗我們國家國際朋友圈的能力。換言之,在我國舉辦的多邊峰會中,首腦外交的“顏值”也很重要,這也是檢驗我國主場外交成效的第二個標配性的成果。

  第三,中國的主場外交能夠整體提高我國的綜合國際影響力與國際形象。大到我們對多邊外交的議程設置,話語權的引領,多邊外交、雙邊外交和民間外交配合,中到文藝演出、領導人配偶外交;小到宴會功能表制定、建築場館的文化要素設計等。一場成功的外交活動也是為主場外交的舉辦城市開展的一場盛大的國際文宣。原來的多邊外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而G20之後的杭州,金磚峰會之後的廈門,正在舉辦上合峰會的青島,在舉辦好多邊主場以後,極大地提升了國際影響力與國際形象,改善了民生水準。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二線城市都在踴躍爭辦主場外交。

  所以,並不是在境內舉辦的所有外交外事活動都能夠叫作“主場外交”。主場外交展現的是特殊的外交規模、外交品牌、外交能力及國際傳播效應,是一般外交活動的升級版和加強版。

  2018年主場外交:圍繞一個主旋律、四個分樂章的“交響樂”

  今年,11月即將在上海舉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今天開始舉行的的青島上合峰會以及9月份將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並稱為“2018年的四大主場外交”。這是近5年來,我國主場外交活動最多的一年。那麼,如何定義11月在上海舉辦的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場外交功能?它與全年的主場外交有何聯繫?

  如果將今年全年的外交活動視為一場交響樂的話,那麼四場主場外交就是圍繞一個主旋律的四個分樂章。什麼是主旋律?我認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旋律是:開放促機遇,創新促發展,包容促合作,公平促正義。在中國與世界關係産生歷史性變化的今天,我們要以改革開放40年為契機,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發展揚帆再啟航的宏偉藍圖,奏響我國和各國打造的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

  例如,4月份博鰲亞洲論壇開篇著力體現了新時代的博鰲精神,通過進一步宣示擴大開放,中國推動了亞太區域,以及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發展與合作再上新臺階;又比如,今天在青島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環節,目標是著力提升新時代的上海精神。通過搭建新老成員安全發展合作新平臺,突破務實合作瓶頸,助推擴容後的上合組織“行穩致遠”。

  9月份即將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的主題尚未確定,我的理解是應該著力倡導新時代的“南南合作”創新精神,使得面向未來的中非合作進一步提質增效。作為今年主場外交的收官之作,進口博覽會應該展現新時代更高水準的開放精神,通過做好“6天展會+365天效應”這篇大文章,進一步展示新時代中國開放範圍擴大、方式創新、領域拓寬、層次加深,推動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投資朝著更加開放、平衡、普惠和共贏方向發展的信念,發揮中國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主引擎的功能。

  進口博覽會主場外交的功能——三大平臺建設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功能,從外交角度來看,主要體現在三個平臺建設:一是發揮進口博覽會提高中國經濟外交的綜合能力。包括進一步主動擴大開放,主動努力實現貿易平衡;打造虹橋經貿論壇,使之成為一個世界級國際貿易投資論壇,從而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全球經貿治理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二是發揮進口博覽會中首腦外交的戰略引領作用。全面發揮政治引領,方向引領和理念引領三大引領作用。充分展示中國國家元首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的“首席講解員”的風采。三是發揮進口博覽會的民間外交、公共外交與地方外事平臺作用。做好提升上海國際全球影響力這篇大文章。而每位上海市民的素質與風采都是提升海納百川、追求卓越上海精神的重要寫照。

  張國華:“要購物,到上海”,打造有全球輻射力的消費名片

  為什麼要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要從整個全球視角和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把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連續9年出口世界第一,但競爭日益激烈

  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31年增長了123倍,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齣口大國,直到去年,我國已連續9年成為世界第一齣口大國。2013年,我國首次成為世界貨物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國,但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競爭卻非常激烈。2016年被美國超越,2017年,我們又超過了美國,只是相差甚微。這意味著中國商品遍佈世界各個角落。為此,2006年,美聯社敏銳地做出了評論。他稱,2000年時,美國是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中國是70多個國家的貿易夥伴;2006年時,中國是100多個國家最主要的貿易夥伴,美國只是70多個國家的第一貿易夥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這是世界貿易格局出現的最顯著變化。由此,中國政治影響也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

  出口第一,進口也第一,才能佔據國際市場話語權

  我們要保持第一貿易大國也很不容易,奧巴馬在2010年時提出“貿易倍增計劃”,所以2016年美國又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無論是“中興事件”還是最近中美貿易摩擦,都表明中國第一貿易大國的位置還很不穩定,中國出口了2萬多億美元,但只進口1.8萬億美元。美國與我們相反,美國進口2.3萬多億美元,出口1.8萬億美元。中國貨物進口總額比美國少5000多億美元,所以美國出口只要稍微增加一些就又會重新超越中國了。

  中國進出口的不平衡也是影響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歷史上真正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往往既是世界上出口第一的國家,同時也是進口處於前列的國家。英國上世紀如此,近50年來,美國也如此。

  出口表明國家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影響,同樣,進口也反映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信用。只有出口和進口能力都很強大,才能在國際市場中佔據更強的話語權。

  消費是發達經濟體和全球城市發展的成功之道

  中國擴大進口的目的在於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動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商業繁榮邁上新臺階。

  美國消費長年佔整體GDP的80%

  按照經濟學來看,GDP是總消費+總投資+進出口的總和。現在,我們面臨一個不確定因素,就是《經濟學人》雜誌所説的,特朗普就是世界貿易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中國出口面臨如此大的不確定因素背景下,我們越來越需要依靠內需,發揮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推動力作用。

  美國的消費在其整個GDP中長期處於70%至80%的水準。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單純的民眾消費佔整個GDP的比重一直在提升。2013年已升至68.5%。如果算上政府消費,例如購買軍事裝備等政府開支,那麼早在1970年時,美國整體消費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80%。

  中心城市是促進消費增長升級的核心

  在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過程中,中心城市起到了核心推動作用。第一,消費是整個全球城市持續繁榮的一個重要動力。消費推動了整個城市的商業繁榮,所有全球城市都是全球性優質商品和服務的集聚地,集中展示地、銷售地。同時,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一些經驗也表明,凡是綜合消費能力強,商務貿易繁榮的城市才有持續動力。美國底特律很早就宣佈破産,美國三大汽車廠商都在底特律,但最後都宣告破産。紐約市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從未聽説紐約經濟出現嚴重的蕭條情況。因為消費是一個國際大都市經濟持續繁榮的主要推動力。國際消費城市都把吸引消費作為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動力。

  其次,全球城市綜合消費吸引能力強,都市經濟更具備可持續性。七八年前,英國某一大學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世界排名前幾位的全球城市,其消費零售額也位列全球城市前列。不僅吸引了國外遊客的消費,且每人平均遊客消費數量也比較多。相對來説,上海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大約50多億美元,這使得我們在全球城市的排名也相對落後。美國的紐約州,商務貿易創造的就業和GDP,包括批發貿易運輸和倉儲都是第一大産業,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就業人口。

  這些全球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全球城市的發展經驗都告訴我們,中國要更加重視發揮消費對於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

  面對世界經濟更加依賴消費需求拉動的新形勢,抓住中國經濟向消費社會轉型機遇,加快經濟發展轉型,已經成為我們中國城市發展必然選擇。

  上海消費一直高於GDP增長,有廣闊空間

  上海有消費基礎,消費市場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是中國商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三年超過1萬億,去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1.18萬億,明顯超過北京、天津等,增長速度也相對較快。

  消費已經成為上海經濟增長的穩壓器和壓艙石,上海GDP增長速度從8%下降至6.9%,消費始終保持在8%左右。現在來看,一直高於GDP的增長速度,這對經濟穩定起到了基礎作用。上海的商業增加值佔整個GDP比重的六分之一,實質上除了金融業以外,商業是服務業第一大産業,商業稅收佔稅收的16%,就業人數超過300萬,消費對上海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擴大對國內外的消費吸引力

  但是,相比全球城市而言,上海的商業發展還存在差距,我們對外來消費的吸引能力仍然較弱,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還非常艱巨。去年,整個中國在國外的消費相當於北京和深圳兩個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1.8萬億左右人民幣。去年,上海有近4375萬人次前外國外消費,旅行社組織到境外旅行的人數有時增長至50%、60%,每人平均境外消費2650美元,中國人境外消費是美國人口境外消費數額的2倍多。這表明國內供給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要抓住上海舉辦進口博覽會的契機,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帶動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專門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總體目標是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費市場,形成與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業文明,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城市。這代表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雄心壯志。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明確提出,要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主動順應消費升級大趨勢,不僅要有效滿足需求,更要善於創造需求、引領需求。首先,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費市場,支援品質消費、時尚消費、服務消費,擴大對國內外消費的吸引力,提高全球消費集聚度,消費服務便利度,形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業。上海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開放的全球重要的節點城市,每天在上海城市的流動人口,包括常住人口超過3000萬。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國際機場去年進出口人數超過1億,口岸出入境人員約4375萬,而上海每人平均消費卻只有800多美元,吸引境外消費者只有800多萬人,在全球城市排名中相對靠後。上海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要爭取更多境外消費回流的免稅政策,擴大免稅店的規模,促進免稅政策改革創新,吸引更多遊客在上海消費。

  集聚來自全球的優質産品,打造品牌商街商圈

  其次我們要集聚來自全球的優質商品,發揮進口博覽會優勢,吸引全國更多優秀商品,引進更有實力的零售商和銷售商,實現“足不出滬買全球〃的需求。也要聯動長三角,打造一個進出口商品的集散地,讓更多最新、最潮的消費品出現在上海,要在外灘和上海黃浦江兩岸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品首發地。

  第三,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街商圈,主要打造兩條街,重塑“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形象,打造陸家嘴、豫園等10個世界級地標性商圈商街。建設多層次差異化區域商圈,打造“後街經濟”“夜上海”“女人街”等特色鮮明的海派商業街區。

  打造“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時尚之都

  第四,打造具有全球輻射力的消費名片。打響“上海購物”的城市品牌,“要購物,到上海”。我們要把“上海購物節”打造成“買全球、賣全球”的推廣平臺。建設國際時尚之都。上海時尚在二三十年代曾經引領世界潮流,我們要打造更多節慶品牌。改善消費環境,推動長三角市場一體化。

  最後,我們要建設一個令人放心的消費環境,提高消費貢獻度、消費創新度、品牌集聚度、時尚引領度和消費滿意度,讓境外消費者、境內消費者滿意度、體驗度顯著增強。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體現了我們構建人類命運體的使命擔當,打響“上海購物”品牌體現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有力地推動我國實現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上海更加穩健地步入卓越的全球城市行列。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