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
作者:田衛疆木拉提 黑尼亞提(分別係新疆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哲學所所長、研究員)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長期以來,民族分裂勢力鼓吹新疆地區各民族“不是中華民族”“維吾爾人是突厥人的後裔”等謬論,嚴重歪曲了新疆地區各民族歷史和民族關係,造成了惡劣影響。對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從中華民族同新疆各民族相互聯繫的根上,科學回答新疆民族有關問題,這對於我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刻理解新疆地區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各民族都作出了貢獻
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早在原始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國大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一個個部落或部落聯盟。其中發展程度比較高、力量比較大、影響比較強的,當屬黃河流域的夏、商、周。經過長期與周圍族群的多元融合,特別是經過春秋戰國500餘年大動蕩的交匯與融合,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到了秦漢之際,進一步與周圍族群融合為一體,形成為中原人口居多的漢族,並從此成為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主體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曾出現過許多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少數民族。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是發展水準較高的中原各族同周邊諸族連續不斷進行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經過長期誕育、分化、交融,我國各民族在分佈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構築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由於自然地理、經濟文化等因素,新疆地區各民族很早就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最早開發新疆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羌人、龜茲人、焉耆人、于闐人、疏勒人、莎車人、樓蘭人、車師人等。秦漢時期的匈奴人、漢人、羌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柔然、高車、嚈噠、吐谷渾,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回紇,宋遼金時期的契丹,元明清時期的蒙古、女真、党項、哈薩克、柯爾克孜、滿、錫伯、達斡爾、回、烏孜別克、塔塔爾族等,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進出新疆地區,都是新疆的共同開拓者。至19世紀末,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維吾爾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佈的格局。新疆地區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園,更是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組成部分。
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為新疆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各民族不同的生産技術、文化觀念以及社會習俗,都在新疆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西漢統一管轄新疆地區以後,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比如,當時的疏勒(今喀什),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專門的商品交換市場“列市”。絲綢之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歷史上西域各城郭的經濟結構和生産方式。漢人在新疆地區屯田,興修水利,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産工具和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古代新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契丹人、蒙古人等遷入新疆,烏孜別克人、俄羅斯人、塔塔爾人等定居新疆,都在交流融合中促進了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各民族在新疆地區經過發展,形成了血肉相連的利益共同體,都為開發、建設、保衛新疆作出了重要貢獻,都是新疆的主人。
二、維吾爾族是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經過長期遷徙、民族融合形成的
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的回紇人,活動在蒙古高原,曾經有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等多種譯名。當時,為了反抗突厥的壓迫和奴役,回紇聯合鐵勒諸部中的仆固、同羅等部組成了回紇部落聯盟。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朝冊封。788年,回紇統治者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攻破,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內地同漢人融合外,其餘分三支:一支遷往吐魯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一支遷往河西走廊,與當地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分佈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並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裏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于闐人、疏勒人等,構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元代,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中又稱畏兀兒。元明時期,新疆各民族進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兒人融為一體,為畏兀兒補充了新鮮血液。1934年,新疆省發佈政府令,決定統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範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首次精確表達了Uyghur名稱的本意。
歷史上,維吾爾族先民受突厥人奴役,兩者是被奴役和奴役的關係。維吾爾族先民回紇早期受突厥統治,在唐朝軍隊支援下,起兵反抗東突厥汗國,並先後攻滅西突厥汗國、後突厥汗國。維吾爾族先民和突厥人雖然長期在同一地域生活,但並不是突厥人。突厥汗國滅亡後,一些操突厥語族語言的部落向西遷徙,融入當地諸族,從此,突厥在我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近代以來,一些鼓吹“泛突厥主義”的人,採用偷梁換柱的方法,故意混淆“語族”和“民族”的概念,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都説成是突厥人,這是站不住腳的。實際上,語族和民族有本質區別。“突厥語族”不過是一個語言學概念,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並不是所謂“突厥族”的組成部分,不能因為同操突厥語族語言,就把他們説成是突厥人。
三、團結凝聚、共同奮進始終是新疆地區民族關係的主流
新疆地區民族關係的演變,始終和中華各民族關係演變相聯繫。從歷史上看,新疆民族關係儘管有隔閡衝突,更有良性互補的交流融合。早在商代,中原地區就同新疆地區存在著玉石貿易。在商王武丁之妻婦好墓中,陪葬了大量用新疆和田玉製成的器物。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大量絲綢途經新疆地區運輸到西方。漢代張騫“鑿空西域”暢通絲綢之路以後,新疆地區與內地之間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盛況一時空前。唐代“參天可汗大道”直通內地,沿途驛站星羅棋佈,成為維吾爾族先民與內地密切聯繫的紐帶;很多入居內地的新疆地區各族人民,也與漢人通婚,學習漢族生産生活方式,這些都構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景象。近代以來,在中華各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新疆地區的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等各族人民,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奮起反抗、共赴國難,共同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新中國成立以後,新疆各族群眾不分你我、親如兄弟,庫爾班大叔上北京見毛主席,傳為佳話。更有十萬大軍進新疆,八千湘女上天山,內地青年入邊疆,援疆幹部人才壓茬接力,內地與新疆結親結對親如一家;成千上萬新疆各族群眾到內地務工經商、上學就業,融入大江南北,與內地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建共用美好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必須珍惜和弘揚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奮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記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天山南北,這是要始終牢記的治疆興疆大計。
新疆民族史研究闡釋工作歷來是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鬥爭的重要陣地,不僅事關正確認識新疆民族歷史問題,還關係到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各族幹部群眾頭腦、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等重大現實問題。我們要牢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指導,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用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0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