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目光再次轉向馬克思——他的時代和我們的世界

2018-10-27 11:01: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在馬克思誕辰200年之際,由中國贈送的馬克思雕像揭幕儀式在他的故鄉舉行。資料圖片

  以馬克思對現代世界的根本斷定為基礎,我們可進一步去思考馬克思思想與我們的時代之間的內在關聯。但要把馬克思的思想與當代中國關聯起來,它至少還要包括另外兩個方向上的思考:馬克思思想的開放性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經驗。

  2018年正值馬克思200年誕辰,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全世界範圍內各類紀念馬克思的活動如火如荼。不僅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如此,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這樣。借用德國盧森堡基金會主要負責人馬布朗(Michael Brie)教授的話説,這實在是近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事情。之所以會有如此獨特的現象,是因為自2008年以來全球資本主義的危機一直在蔓延和深化。面對著資本主義危機在經濟領域的持續和在政治、文化領域的深化,人們開始把目光再次轉向馬克思。借助對馬克思著作的重新閱讀和對馬克思思想的重新思考,人們希望能夠認清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多重內涵,並能進一步探求回應和解決危機的現實道路。換言之,在這一獨特現象的背後是人們的急切追問:馬克思與我們的時代之間究竟有怎樣的內在關聯?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西南部城市特裏爾,並在這裡度過了17年的時光。200年過去了,馬克思已成為特裏爾的一張名片。

  馬克思與他的時代

  要求解馬克思與我們的時代之間的內在關聯,我們至少得經過兩個步驟上的思考:首先是馬克思與他的時代之間的內在關聯;其次是馬克思思想的開放性以及它與我們這個時代之間的內在關聯。

  關於思想與時代之間的內在關聯,黑格爾在 《法哲學原理》序言中明確指出,“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黑格爾直接駁斥當時盛行于思想界的主觀主義態度,強調哲學絕不是從主觀的觀念或想像出發,而是對其所處時代的根本原則及其具體內涵的概念重構。在這一點開工克思是黑格爾最卓越的學生。早在1843年寫作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時,他就明確指出哲學的使命不在於僅僅批判錯誤的抽象觀念或宗教意識,更在於把握這個産生了這些錯誤意識的現實世界。據此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與黑格爾高度一致,都認為哲學是在概念高度上對其時代的思想把握。

  馬克思雖然秉承著黑格爾的哲學精神,但卻在對現代世界的根本判斷上與黑格爾相互差別。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對現代世界給出了三重根本性的斷定。首先,由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現代世界不僅有以理性為根據的現代國家,更有以個體自由勞動和個體之間的普遍交換為具體內容的市民社會。甚至可以説,市民社會是現代世界的最大成就。從其內在結構來看,現代世界由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這三個行動領域構成。其次,市民社會並非像亞當斯密等政治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美好,它雖然一方面使每個人都被認作自足的個體,另一方面又借助勞動分工體系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與他人普遍相連,但它無法支撐起我們的共同體生活。僅憑自身的邏輯,市民社會不僅會帶來巨大的財富,更會帶來極致的貧富分化,製造出大量對這個有錢有教養的社會充滿仇恨的“賤民”。也就是説,市民社會可使我們的倫理生活被徹底毀壞。最後,現代世界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可以使以理性自由為原則的現代倫理生活得到實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代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結構性關係。現代國家作為前提和根據,一方面使市民社會得到充分發展,另一方面又作為統攝和引領著市民社會的目的,對市民社會的發展進行干預和限定。在這一結構性關係的支撐之下,市民社會中的那些成就共同體生活的倫理機制(如等級、同業公會)得到守護,市民社會中的市民們可憑靠著這些倫理機制展開教養的過程。他們從自己的主觀意志出發,逐漸認同在國家中所展開的共同體生活為最高目的。經由如此的教養,市民上升為國家的公民。

  ▲由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和特裏爾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馬克思主題展覽於今年5月5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持續5個半月。展覽現場巨大的馬克思視覺裝置

  從1843年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開始,馬克思在對時代的根本判斷上就與黑格爾相互差別。概要地説,馬克思對現代世界的根本性判斷主要包括五個層次。

  第一,關於現代國家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馬克思斷定現代國家註定衰落,即它無法長期守住其相對於市民社會的目的性地位。通過考察北美社會中宗教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馬克思指出現代國家之所以暫時被人們認作是以普遍理性為根據的國家,不是因為市民社會中有各種倫理機制,而是因為在市民社會中有被培育出來的抽象宗教精神。人們正是在抽象宗教精神的支撐之下認同現代國家是超越的和普遍的。馬克思同時還指出,現代國家由於把市民社會中個體的權利當作是更高的人權,它必然會帶來市民社會的充分發展,而市民社會的充分發展必然導致貨幣拜物教的盛行和抽象宗教的衰落。作為這一世俗化過程的必然結果,現代國家註定衰落,它終將淪為市民社會內部的一個環節。

  第二,關於市民社會本身的內部結構,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中存在著人對人的權力支配關係。黑格爾已經指出,人們在市民社會中展開的勞動分工和普遍交換關係並不能直接成就美好的共同體,相反它會導致極致的貧富分化和倫理生活的毀壞。馬克思對導致這一發展趨勢的原因做了更加深入的揭示。馬克思指出,在私有財産的前提下既有私有財産所有者們之間相互分離和普遍交換的關係,又有壟斷著生産和生活資料的資本家與徹底失去生産和生活資料的工人之間的關係。前者是橫向的,它導致所有人都受“物”的統治,即,人們受由商品交換所形成的外部力量的統治。後者是縱向的,它導致雇傭工人受資本家的支配,即,工人的勞動不是他 (她)自己的,而是由資本家所強制規定的。正是由於這雙重統治結構的共同作用,市民社會同時導致了普遍的自我異化和極致的貧富分化。

  ▲一位參觀者在入口用手機拍照(圖:新華社)

  第三,關於市民社會與現代國家的關係,馬克思明確指出現代國家是以市民社會中的權力關係為基礎的資産階級國家。這裡要緊的不是簡單地把具有普遍形式的現代國家還原為市民社會中的權力關係,而是説明市民社會內部的權力關係如何能夠在現代世界中被人們普遍接受。換言之,馬克思的論述重點在於説明資産者們如何能夠憑靠其在市民社會中的支配地位進一步上升為整個社會的統治階級。關於資産階級的階級統治的內部結構,馬克思指出它至少包括三個層次:首先是市民社會中資産者對工

  人的權力支配關係。其次是資本對勞動的支配要被進一步實現為國家對社會的統治。再次是國家對社會的統治要被進一步實現為國家所憑靠的觀念對生活的統治。在這三個層次的共同支撐之下,資産者對工人的統治被人們理解為普遍觀念對現實生活的統治。

  第四,關於資産階級社會的發展趨勢,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必然導致危機和災難。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中首次明確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必然導致危機的內部機制。在私有財産的前提之下,通過對進入生産過程的一切要素的商品化和合理化,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將帶來對生産力的永恒革命和對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這一普遍的商品化機制,被資産者們所召喚出來的強大生産力無法直接成就社會,它必將以過剩生産力和過剩財富的面目一次次地使整個社會陷入危機。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危機不會帶來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自動變革,在這一點上資本主義社會與封建社會完全不同。在封建社會解體之時,在其內部可以有全新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生成;在資本主義社會陷入週期性危機的客觀條件之下,卻絕不會有另一種全新的生産方式得以生成。換言之,資本主義危機或者將導致毀滅性的災難,或者將促成無産階級的革命。

  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紀念日當天,德國特裏爾市為紀念這位思想家,在部分紅綠燈中嵌入了馬克思的形象。(圖:視覺中國)

  第五,關於無産階級的革命,馬克思特別説明瞭其歷史必然性。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的危機必然導致無産階級革命。關於無産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強調它既有客觀的前提,更需要我們的自覺介入。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必然導致危機,危機將導致大批工人被甩出資本主義體系之外,成為徹底的一無所有者、與整個體系相敵對。這些都是無産階級革命得以産生的客觀前提。在此前提之下,更要緊的是我們的自覺介入,我們要通過與資本主義體系的鬥爭,帶來對工人們的組織和對工人的提升。工人並不天生就是無産階級革命的主體,他(她)們必須在階級鬥爭中才能上升到無産階級的水準,才能不再只是謀求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體權利,而是致力於對社會關係本身的全面變革。至於工人能否必然上升到無産階級的高度,馬克思反覆強調,這絕不是一個被保證的過程,它正是我們要肩負起的歷史使命。

  ▲經歐洲中央銀行授權,特裏爾政府出資發行了零歐元面值的馬克思紀念鈔。資料圖片

  可以説,在對現代世界的根本判斷上,馬克思與黑格爾正好相反。黑格爾雖然看到現代世界中充滿著矛盾,但他堅信由於在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存在著一種以理性概念為根據的結構性關係,這些矛盾可以被限定在一定範圍之內,我們可以在這些領域的平衡關係中過上以自由為原則的現代倫理生活。馬克思則剛好相反,他在思想中直接把握住了現代世界的矛盾本性:通過分析資産階級的階級統治結構,他揭示出了自由與奴役之間的矛盾;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內在危機,他揭示出了理性形式與非理性內容之間的矛盾。以對資産階級社會矛盾本性的把握為根據,馬克思進一步講述了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的過渡。

  馬克思與我們的時代

  以馬克思對現代世界的根本斷定為基礎,我們可進一步去思考馬克思思想與我們的時代之間的內在關聯。但要把馬克思的思想與當代中國關聯起來,它至少還要包括另外兩個方向上的思考:馬克思思想的開放性和中國的社會主義經驗。

  關於馬克思思想的開放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明確交待。這方面的最重要文獻當然是馬克思晚年的筆記。在這裡我們無法去深入分析馬克思在這些筆記中所留下的諸多重要線索,僅以《共産黨宣言》的7篇序言為例,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在資本主義批判和無産階級革命理論這兩大領域中都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在資本主義批判方面,馬克思在俄文版序言中明確提到,他們在1848年所看到的還是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但到了1882年這一畫面就必須被改寫,此時的資本主義世界至少同時以歐洲和北美為中心。透過這一簡要提示,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在晚年一直在試圖把握資本主義的最新特徵。

  ▲中國的紀念←今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特別舉辦了“從布魯塞爾到上海——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共産黨宣言》發表170週年主題展”。

  在對無産階級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馬克思在《共産黨宣言》的正文中明確指出無産階級革命將採取先政治革命、後社會革命的方式,政治革命指無産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社會革命指以無産階級的國家為主體,對生産關係進行徹底變革。在“序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則給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補充。關於無産階級的政治革命,馬克思給出了兩點重要補充:在看到了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之後,他在德文版序言指出無産階級不能只是奪取政權,還要對資産階級的國家進行改造,只有這樣才能有無産階級的國家,才能以無産階級國家為主體來完成社會革命;在看到俄國的革命運動發展狀況之後,他在俄文版的序言中指出,俄國已經是歐洲革命運動的先驅部隊。換言之,無産階級的政治革命可能先在俄國取得成功。恩格斯在波蘭版的序言中又從另外一個方面進行了補充:在波蘭這樣的國家,由於資産階級力量軟弱,爭取民族獨立、建立主權國家的政治革命任務只能由無産階級來領導。經過這三個層次的補充,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設想到了三個不同處境下的無産階級政治革命,並對這三個版本的政治革命的具體路徑都保留了充分的開放性。關於無産階級的社會革命,馬克思先在德文版的序言中明確交待,他在《共産黨宣言》第二章結尾處提到的那十條措施不具有根本的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須有新的寫法。換言之,社會革命的措施究竟怎樣實施,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十年之後,馬克思在俄文版的序言中又大膽設想在落後的俄國,如果政治革命成功,其社會革命的道路可能怎樣展開。同樣,馬克思在這裡給出的依然是一個充滿開放性的表述。

  簡言之,無論是關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還是關於無産階級革命的具體路徑,馬克思的思想都具有明確的開放性。他不僅終其一生都在這兩個方向上不斷思考,而且也為我們後人繼續這樣的探索和思考提供了支撐。順著馬克思所給出的基本思路,聯繫到中國的社會主義經驗,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在無産階級領導的政治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所主導的社會革命這兩個環節上都具有了新的特徵。在政治革命的環節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僅是無産階級領導的、以民族獨立和主權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它同時還是世界範圍內的反對帝國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在社會革命的環節上,中國的社會革命不僅包括1952—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更包括1978年以來的社會主義改革。前者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相互對立的世界格局之下展開,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之下它以生産資料的公有制化為原則;後者在資本主義開始從福利國家式的資本主義向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轉型的大背景下展開,它強調同時以發展生産力和成就美好社會為目的。

  ▲2018年6月30日,“風雲激蕩200年——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專題展”在武漢革命博物館展出。圖為馬克思在倫敦創作《資本論》的書房復原場景。(圖:視覺中國)

  理解了中國在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這兩大環節上的獨特歷程,我們大概也就能順著馬克思的思路來思考中國社會的當代主題。馬克思在 《共産黨宣言》中已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必然導致全球化。根據馬克思的判斷,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不僅意味著資本和技術的自由流動,同時還預設了由市場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傾向的轉變。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圖景,中國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國家為主導來主動展開第二輪社會革命,探索出一種區別於西方的發展模式。這裡所發生的不是由於經濟領域的變化所自動導致的政治制度的變化,而是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對社會內部的機制、以及國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變革。正因如此,作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的形象對於西方世界來説顯得難以理解。在當前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背景之下,這一形象的難解性被進一步放大。

  在複雜難解的中國形象背後,馬克思的思路會帶領我們遇到必須破解的一系列重大難題:在這個由社會主義國家所主導的改革進程中,通過機制上的建設和創新,既帶來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又能同時實現國家對社會的統攝和引領;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機制,既實現對個體的充分尊重,又能自覺守護共同體生活的積極內容。(作者係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作者:張雙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