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安倍訪華期待兩國“新階段” 臨行前發佈推特表達心聲

2018-10-26 10:1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劉軍國 李珍環球時報記者 蘇靜 陳一 王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5日下午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此訪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次訪華,同時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重要節點。臨行前,安倍再次表示要把“日中關係推進到新階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年來,兩國關係經歷了風風雨雨。日本媒體將兩國關係的“新階段”定義為“從競爭到合作”的轉變。從500多名日本商界人士隨安倍訪華到中日預計將達成50項在第三國合作的協議,都表明日本對合作的熱切期待。雖然不少媒體認為中日重新走近,主要是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不分盟友和對手的咄咄逼人政策”,但多名中國學者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認為,中日改善關係的長期動力必須從兩國之間去尋找。《日本經濟新聞》的社論也表示,“期待中日打造不受他國左右的信賴關係”。25日,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國防部發言人都對中日關係發出了期待。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雙方能夠充分利用這次訪問,確認雙方互為合作夥伴和機遇,更加堅定地致力於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

  “中日擬達成50項合作協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5日在出發前往北京時,發了一條推特。他在推文中説:“羽田機場的藍天。已經有7年沒正式訪問中國了。雖然存在著種種的問題,但也正因如此,首腦們才更應該敞開心扉,坦率地講出心聲。借此次機會,我想把日中關係推進到新階段。”

  25日下午,安倍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共同出席了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招待會。李克強在致詞時表示,當前地區和國際形勢正經歷深刻複雜變化,一個重返正軌並呈現積極發展勢頭的中日關係,有著巨大合作潛力和發展機遇,也面臨困難和挑戰。雙方應當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發展行穩致遠。安倍稱,日中兩國對地區和世界的繁榮共同肩負巨大責任。希望圍繞符合新時代的新層次日中合作方式,敞開胸襟進行討論。安倍當天上午臨行前在首相官邸也對記者稱:“希望就加強公平的貿易體制、將東海變為和平、友好與合作之海(與中方)坦率地交換意見。”

  25日的日本各大媒體都把安倍訪華放在重要位置,“新階段”成為報道的關鍵詞。日本NHK電視臺在25日晚7時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中花了7分鐘時間介紹安倍訪華。NHK當晚9時還播放了題為“日中關係40年”的專題片。日本朝日電視臺25日稱,日本首相時隔7年訪問中國,其最大的原因是“中日對彼此定位有了改變”。安倍在訪問中國期間,中日雙方將確認兩國關係“從競爭轉變為合作”,日本將與中方在第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合作。

  “中日擬達成50項第三國合作協議。”《日本經濟新聞》對安倍訪華可能達成的經濟成果非常興奮。報道稱,安倍和李克強26日將舉行會談,就推進約50項在第三國的基礎設施合作項目達成協定,日本想借此間接表達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合作姿態。26日,雙方還將在北京舉行“中日第三國市場合作論壇”,將有約1400名中日企業人士出席。在安全保障方面,雙方將推動旨在避免日本自衛隊與中國軍隊偶發衝突的“海空聯絡機制”,將就年內舉行防衛當局之間定期交流的首次會議達成一致。日本媒體還詳細報道了“日中重啟互換貨幣機制,規模擴大10倍”“野村擬攜手中投成立千億規模投資基金”以及“日中擬簡化通關手續,貿易通關時間有望縮短至1/3”等內容。

  中日領導人三次餐敘

  “安倍訪華探索新型中日關係”,韓國《亞細亞經濟》25日的報道稱,安倍此次訪華的最大課題當然是恢復兩國關係。報道稱,如果作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的中日兩國共同發出維護世界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的聲音,那麼美國不可能不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壓力。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中日關係改善仍然不太可能步子太大,作為美國遏制中國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日本不可能無視美國的眼色。

  “與他上次訪華相比,安倍此次訪問在熱情得多的氣氛中進行。”英國《金融時報》25日稱,中日領導人本週的會晤,標誌著安倍長期尋求實現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努力進入倒數第二個階段,明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日本的回訪將標誌著這一努力的高潮。

  韓國《國民日報》稱,安倍25日晚將參加李克強主持的歡迎晚宴。習近平主席則將在26日舉行晚宴歡迎安倍,安倍還將與李克強在26日的午宴上進一步交談。中國領導人三次與安倍餐敘,表現出對他此訪的高度重視。

  25日,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國防部發言人都對中日關係發出了期待,顯示出兩國在外交、安全、經貿等各領域合作的意願。國防部發言人吳謙25日表示,中方願與日方一道,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繼續拓寬防務合作領域,豐富防務交流內涵,妥善處理分歧,為兩國關係的發展和地區和平穩定作出貢獻。商務部發言人高峰當天強調,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成為新形勢下中日經貿關係發展新的增長點,為兩國務實合作開闢了新的路徑。

  中日走近要“感謝特朗普”?

  “中日走近很大程度上要‘感謝’特朗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在歷史上,東京和北京與華盛頓保持著非常不同的關係,但是兩國現在面臨著來自特朗普政府相似的指責。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和軍事同盟問題上採取的非常規政策,使東京對美國的支援産生了疑慮。東京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浩一稱:“日本和中國都是美國瞄準的目標,他們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紐約時報》引述哈佛大學中國和日本問題專家傅高義的話稱,安倍是一名“務實的民族主義者”,中日雙方都需要對方,他們需要改善關係以此作為對特朗普帶給亞洲不確定性的回應。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即使中美貿易衝突在加劇,日本豐田公司仍計劃在中國擴大生産,將在中國的産量提高20%。不過,報道同時稱,從戰略上講,日本仍在將自己定位為該地區抗衡中國的力量。安倍從中國返回後,馬上就會在東京接待印度總理莫迪的到訪。

  中日改善關係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華盛頓貿易戰造成的壓力嗎?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廉德瑰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針對所有國家,對日本也不客氣。在貿易問題上,中日處境差不多。但中日關係改善的根源在內因不在外因。他表示,安倍訪華議題涉及中日關係各方面的問題,除經貿關係外,地區問題上的合作、對世界局勢穩定的貢獻等都包括在內。中日合作有廣泛的世界意義,我們應全面理解中日關係的改善。

  《日本經濟新聞》回憶起40年前中日合作的美好日子:1978年10月,為簽署和平友好條約而訪問日本的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乘坐新幹線從東京前往京都。在被問及乘坐新幹線的感受時,鄧小平説:“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實際上,中國此後馬上“跑”了起來。在同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對日本發展速度之快感到驚訝的鄧小平,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日本通過鉅額的政府開發援助(ODA)等支援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報道稱,雖然中日之間仍橫亙著釣魚島問題和歷史認識等多個對立點,但如果猶豫不前,兩國關係不會取得進展。40年後好不容易再次迎來中日“協調”的良機,不要眼睜睜地看著機會溜走。

  《日本經濟新聞》還刊發社論稱,“期待中日打造不受他國左右的信賴關係。”社論稱,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作為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的鄰國,中日這兩個亞洲經濟大國構建穩定的關係對亞洲和世界有利。雙方應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年為契機,逐步建立不受其他國家左右的信賴關係。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