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這樣弘揚航空報國精神

2018-10-21 14:4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聯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這個先賢千年前的暢想在新時代變為了現實。10月20日,早8時45分,迎著朝陽,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緩緩步入軌道,隨後從水面高速滑行順利升空,空中盤旋、低空通場,20分鐘後順利著水降落。

  “鯤龍”展翼,一飛沖天!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對國産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首飛成功發來賀電,他指出,這是我國航空工業堅持自主創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航空、航太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為我國新時代航空、航太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期望、指明瞭方向、規劃了藍圖。

  核心:堅持自主創新

  “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首飛圓滿成功,是我國航空工業堅持自主創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製造,當以創新為靈魂。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動作用、標誌性作用。”

  一段時期以來,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高端材料等諸多航空核心技術亟待全力突破。特別是中國大飛機需要更強勁的“中國心臟”。

  2016年,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成立,自此創新發展航空發動機成為國家意志,彰顯了中國自主打造航空“心臟”的決心。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膽創新,銳意改革。

  此次賀電,並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國産大飛機的首次關注,早在2014年,總書記就曾親自登上我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展示樣機,坐在駕駛艙主駕駛的座位上,了解速度表、高度表、航跡圖等。3年後, C919即攻克了10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首飛成功。截至目前,C919雖仍處於研製階段,但全球訂單已經到達了800多架,大大帶動了國內飛機製造産業鏈的發展。

1

  中國製造從未停步。此次備受關注的可“上天入海”的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爬坡過坎,歷經了45個科目的調整試飛,超過1萬次的滑行實驗,以及低速、中速和高速滑行的反覆測試,在十余所高校的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參與到研製下,最終全機核心繫統的設備國産化率達到100%,再一次實現了中國人在航空領域的全新突破。下一步,AG600將加快研製步伐,儘快進入市場,滿足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對大型航空裝備的需求。

  我國現代航空工業白手起家,中國飛機製造業走過了一段艱難、坎坷、曲折的歷程,也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之路。

  正如總書記所説,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發展:人才是創新第一資源

  “全體參研單位和人員奮勇拼搏、攻堅克難,項目研製實現重要突破。我向同志們表示衷心的祝賀。”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也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頁巖氣勘探到量子電腦研發,眾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問世,莫不源於科技工作者的忘我投入、奮力攻關。

  人才有多重要?習近平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當前,我國高水準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

1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圖片來自:新華網)

  著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對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培養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要加強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目標:建設航空強國

  “希望各有關方面繼續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奮力推動創新發展,再接再厲,大力協同,確保項目研製成功,繼續為滿足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和國家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需要、實現建設航空強國目標而奮鬥。”

  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由航空大國到航空強國的轉變仍需攻堅克難。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航空航太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領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建設航太強國的戰略目標。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航空人繼承弘揚航空報國精神,敢於創新、自力更生,不斷推動我國航空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1

  從人造衛星到載人航太,從月球探測到火星計劃,從“悟空”到“墨子”,從“天宮”到“天舟”,多項航太工程取得重大成就。我國進入空間和應用空間能力實現質的飛躍,中國航太事業一步步走向輝煌。

  賀電當日,我國航太事業的發祥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60歲生日。2013年,習近平曾在此接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他指出,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

  2016年起,黨中央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太日”,旨在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未來3年,我國航太領域將有多個“大動作”,包括載人空間站建設,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工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以及全面建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

  隨著我國航太事業的發展,航太成果不斷轉化:足不出戶,“風雲”幫你知天象,出門在外,“北斗”幫你導航...... 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太重大工程正鋪就美好生活新畫卷。

  (文/田宏 部分資料來源: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