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三年堅守 為給孤寡老人一個家】一家五口齊上陣 建起家庭敬老院

2018-10-17 17:4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今天是重陽節,都説百善孝為先。對於兒女,孝敬老人有時是生活的照料、有時是物質金錢上的付出,有時陪父母聊聊天、散散步,對老人來説,就是最好的依靠。

  接下來我們要説的這位,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的劉仁平,今年53歲,是當地村裏的一個殺豬匠。13年來他傾盡所有,辦起了一家敬老院,贍養著多位孤寡老人。

  入秋後,貴州東部的武陵山區天氣漸涼。10月12日早上 天剛剛亮,劉仁平就背上背簍,提著鐵鏟,來到山裏採草藥。劉仁平説,他要在草枯萎之前多采一些備著,因為好幾位老人都患有氣管炎、慢性胃炎等疾病,自己經常按照祖傳的方子,給他們配藥、煎藥。

  翻過了兩座山頭,需要的草藥已經配齊了,劉仁平馬不停蹄地趕回自辦的和平敬老院,為三位患有慢性腸胃炎的老人煎藥。

  劉仁平:“媽媽,腸炎的病,這藥吃個四五天就行了。”

  這位被劉仁平喚作媽媽的老人名叫楊妹菊,今年82歲。事實上,她跟住在敬老院的另外13位老人一樣,都無兒無女,和劉仁平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每天除了淩晨趕去殺豬,劉仁平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敬老院為老人們忙前忙後,喂飯、洗頭、理髮,14位老人誰都不能落下。他還給妻子和兒子立下規矩,吃飯時老人們沒動筷子,誰也不能動。

  自打年輕時,劉仁平就是鄉親們眼中地地道道的好人。他曾帶頭出錢給村裏修路,四處採藥給貧困戶治病,對待需要幫助的老人和留守兒童,他更是不遺餘力。雷遠春老人今年92歲,膝下無兒無女。多年前,劉仁平就經常到老人家裏,給他送去各種食物和生活用品,陪他聊聊天。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老人對劉仁平也越來越依賴。2005年,老人向劉仁平提出,希望能搬到他們家一起生活。

  從那年開始,陸陸續續有7位孤寡老人被劉仁平接進了自己家的木房子。為了讓老人們住得寬敞、舒心,他們夫妻倆讓出了臥室,搬進了儲物間。

  那時,老人們尚未辦理低保,沒有多少生活來源。雖然在當地農村,殺豬匠算是高收入的職業,奈何家裏一下子多了七口人,劉仁平的經濟壓力頓時大了起來。然而,他寧願自己每天早起兩個小時,多殺一頭豬,卻始終沒有在老人們面前叫過一次苦。

  家裏的老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擠在老舊的木房子裏也不是長久之計。2011年,劉仁平決定,把準備給大兒子在城裏買房子的錢“挪用了”,為老人們修建一所敞亮的敬老院。

  房子剛剛蓋了一層,準備的四十多萬元花完了,工程被迫停工。劉仁平只得四處找親戚朋友借錢,又從銀行貸款,總算是籌了五十多萬元。就這樣修修停停,到了2013年春天,和平敬老院總算落成。

  那時,當地政府已經為老人們辦理了低保,而且低保金已經從之前每月三百多元增加到了今年的七百多元。劉仁平的經濟壓力總算是小了不少。然而,另一個難題又擺在他的面前,自己要經常外出賺錢還賬,妻子一個人在敬老院根本忙不過來。於是,劉仁平決定,把在四川上班的大兒子和退伍不久的二兒子都留在家裏,一起來照顧這些老人。

  去年,具備藥師資格的二兒媳在生了孩子以後,也被劉仁平留在了敬老院,為老人們提供一些醫療服務。

  如今,已經有來自周邊多個鄉鎮的14位孤寡老人住進了和平敬老院,此外,銅仁市救助站也把10位有智力障礙的受助人員托養在和平敬老院。

  從家裏的小木屋,到現在的家庭敬老院,十三年來,劉仁平照顧的老人越來越多。唯一明顯的變化,是劉仁平漸漸斑白的頭髮,和爬到額頭上越來越多的皺紋。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