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央企前三季度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5% 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2018-10-16 15:0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10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經濟運作情況發佈會。據介紹,前三季度央企經濟運作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持續鞏固,生産經營穩步提升,經濟效益持續快速增長,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良好基礎。“中央企業經濟運作取得的良好成績,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應對風險挑戰、更好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國務院國資委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

  央企運作呈“三增一降、三優一減”特點

  “中央企業在高品質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彭華崗分析説,從今年前三季度的主要經濟指標看,央企經濟運作呈現“三增一降、三優一減”的特點。

  “三增”為央企營業收入增、效益增、稅費貢獻增。前三季度,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9個百分點,收入增速已連續4個月超過10%;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491億元,同比增長21.5%,增速連續5個月超過20%;累計上繳稅費1.7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一降”為負債率下降,9月末,央企平均資産負債率為66%,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較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

  “三優”為央企投資結構優、運作品質優、生産效率優。從投資看,前三季度,央企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5萬億元,同比增長2.7%,增速較前8個月加快1.1個百分點,投資增量主要集中在重大民生、綠色發展、科技投入等領域,煤炭、火電等過剩産能行業固定資産投資呈下降趨勢;從運作品質看,9月末,央企“兩金”(産成品佔用資金和應收賬款資金)佔流動資産的比重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資産現金回收率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同比增長32%;從生産效率看,前三季度,央企每人平均創收同比增長12.5%,每人平均創利同比增長23.1%,全員勞動生産率同比提高8.4%。“一減”為成本費用減少,前三季度央企百元營業收入支付的成本費用同比減少0.5元。

  工業企業繼續領跑高品質發展。前三季度,中央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686.7億元,同比增長33.7%,高於央企整體效益增幅12.2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利潤佔央企利潤總額的比重達57%,成為央企效益增長的主力軍。

  改革激發企業活力動力

  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央企取得好成績主要得益於改革紅利的釋放。彭華崗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落地,積極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進一步改善。央企大多處於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在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産能方面率先行動、示範帶動,“中央企業既是改善宏觀經濟環境的行動者,也是獲益者”。

  國企改革乘數效應顯現,企業發展的活力動力有效激發。近年來,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出臺的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央企做了大量紮實深入的工作,公司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等成效開始顯現。央企“眼睛向內”提質增效,企業發展的素質能力有效提升,防風險工作推進。

  彭華崗表示,下一步,國企改革的工作重點是“六個突出抓好”,具體包括突出抓好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化經營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授權經營體制、國有資産監管。

  今年8月份正式啟動的國企改革“雙百行動”進展明顯。專題培訓覆蓋全部央企、地方國資委和“雙百企業”,並加強分類指導和推動落實。彭華崗表示,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抓基層、抓典型、抓落實,把更多精力聚焦到解決重點難點實際問題上,推動中央精神和決策部署落實落地、見行動見效果。

  “國進民退”並非事實

  近期,關於國企和民企的議論比較集中,“國進民退”的話題引發關注。在回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有關提問時,彭華崗表示,有媒體反映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造成“國進民退”現象,事實上,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

  對於國企與民企的發展和關係,彭華崗強調,首先,要堅持用“兩個毫不動搖”來認識和把握國企民企的根本關係、長遠關係。要看到國有企業地位重要、作用關鍵、不可替代,也要看到黨中央堅定支援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

  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雙向的,也是雙贏的。“我們鼓勵支援民企參與國企改革,也鼓勵支援國有資本投資民營企業”。同時,國企、民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原則,實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雙贏的。目前,央企下屬各級子企業三分之二都已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近年來,央企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減少了1萬餘戶企業法人,其中2618戶是將控股權讓渡給了民營企業。

  第三,國有資本、國有企業的“進和退”,都是基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市場化行為。國有資本佈局結構調整與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一直以來都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彭華崗表示,“我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原則,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目的是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