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

2018-10-16 10:2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40年過去,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今天又有怎樣的風景?

  稻浪滾滾的金秋時節,走進小崗,且行且看:

  現代生態農業研究所內,安徽科技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張從宇和同事正分析農作物生長數據,“規模化、標準化、資訊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希望依託小崗的品牌,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全新的農業種養模式。”

  農産品深加工産業園裏,建設場面熱火朝天,安徽省小崗盼盼食品公司總經理步顯勇時刻關注,“預計11月底部分廠房可以建成投産,這是小崗村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不容有失。”

  小溪河鎮中心衛生院小崗村衛生室中,執業助理醫師張常永翻看病歷,“以前衛生院的醫療設備就三樣,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現在有10張病床和專門的手術室,可以做大部分的常規化驗。”

  在這片因改革而活的土地上,新事物正不斷涌現,豐富著鄉村振興的圖景。

  傳統農業的嬗變

  “我覺得6號大米味道比較香”“我覺得1號也不錯”……

  9月21日,在小崗村現代農業示範區,10口電飯鍋一字排開,飯香四溢。這是一場稻米品鑒會,村民們邊吃邊評。

  這些稻米,是北大荒七星農場與小崗村合作生産的優質稻米。今年初,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流轉500多畝土地,試驗種植30多個優質稻米品種。“這次品鑒會,我們展示了10個早熟稻米品種。”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駐小崗村技術負責人趙明武笑著説。

  看著村民挨個投票,趙明武感慨良多,往事一幕幕浮現。

  南北方種植條件不同,趙明武有心理準備,但實地一看,還是感到震驚。“這塊地是小崗村地勢最高的,而且高低差大,起伏不平;土壤屬於黃棕壤土和沙壤土,不保水,種植條件極差;更重要的是嚴重缺水,可用於灌溉的水庫在21公里以外……當時,很多專家都説,肯定搞不贏。”

  但趙明武不為所動。

  土地平整時,從最高處到最低處,落差足有8米多,兩台拖拉機來回忙活了70天;因為氣候條件不同,稻飛虱、細菌性條斑病、稻縱卷葉螟白葉枯病等在黑龍江根本沒見過的病蟲害,讓趙明武吃了不少苦頭。

  但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刻,趙明武也沒有放棄。如今,一切的付出都迎來了收穫,更給了他繼續下去的信心。

  “現在食品要健康要安全,還要能夠帶動農民致富,這就要求機械化、資訊化、現代化農業,小崗是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在現代化農業方面也應該起到示範引領作用。”趙明武説。

  未來一年,趙明武還將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摸索更加完善的種植模式,解決小崗村稻米種植規模小、品種單一、無法形成統一品牌的問題。

  這只是小崗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小崗農業的産業鏈在延長,附加值在增加。2014年,小崗村規劃了總面積5平方公里的小崗農産品深加工産業園,引進大型食品加工企業,小崗盼盼食品公司、谷優美食品科技公司、徽觀農業蒸谷米深加工項目等陸續落戶。

  2016年,小崗村與安徽省農墾集團合作,流轉4300畝土地,實行統一管理經營。同年12月,鳳陽小崗科技公司成立,實施“網際網路+大包乾”中國鄉村賦能工程,培育鄉村特色農産品品牌,目前已惠及380多戶農民。

  一個個現代農業項目,如同一股股新鮮血液注入,正讓小崗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新興産業的成長

  自從當上小崗村旅遊投資管理公司的常務副董事長,楊永強一有空,就去大包乾紀念館和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

  “2017年,小崗村共接待遊客25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213.5萬元。小崗村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孕育了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不缺旅遊資源。”楊永強説,可長期以來小崗村旅遊“有人氣無財氣,有品牌無産品”。

  為此,楊永強和團隊一起實施了“當年農家”擴建工程。

  “當年農家”是上世紀70年代典型的農家居所。建於1973年的茅草房用本地茅草覆蓋,墻為泥土拌和稻草砌壘而成,屋內的簽字室,展現的是上世紀70年代末開創大包乾的場景。

  “我們將附近的十幾棟民居進行回收,統一恢復成小崗村上世紀70年代的風貌,形成茅草屋群落,展示完整、可參與的生産生活場景,同時聘請大包乾帶頭人作為顧問進行場景講解。”楊永強説。

  大包乾紀念館、沈浩同志先進事跡陳列館、“當年農家”,一起組成了小崗村的紅色旅遊矩陣。而這並非小崗旅遊品牌的全部。緊緊圍繞科技創新、農旅融合、生態發展等核心主題,小崗村積極推進“旅遊+”工程。

  通過合作、招商等多種形式,小崗引進不同農業産業項目,陸續開發和推出五穀雜糧飲料、小崗村黑五類、藍莓酒等系列旅遊商品,打造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節慶活動等綜合旅遊項目。

  圍繞小崗人敢為人先精神和沈浩精神兩個主要文化,小崗推出紅色教育、農業科普、採摘體驗、民俗小崗村等系列研學旅行主題項目。通過謀劃實施一大批定位準、品質優的旅遊項目,小崗統籌策劃、統一包裝“崗上人家”“小崗院子”和金小崗農旅融合創意區3個片區系列旅遊項目。

  “小崗村既有紅色資源,又有農業景觀,這些都是小崗振興的新動力。”楊永強説。

  鄉村振興的願景

  剛到小崗學校任教時,楊芬多次想要離開。

  “那會兒學校一共9畝地。”楊芬指著兩棟教學樓的中間説,“那邊有堵圍墻,以前學校就是從這到校門那麼大,典型的鄉村小學。所有老師擠在一間辦公室,乒乓球臺是辦公桌,唯一一台電腦被扔在雜物間。”

  教學條件就更差了:一條長凳坐幾個學生,夏天連風扇都沒有,沒有什麼多媒體設備,講課就是粉筆黑板加喉嚨。

  “那時候就6個年級6個班,不到110人。一個老師包一個班,從早上到晚。只教語文數學課,英語課偶爾上,體育課讓學生自己玩,音樂美術課想都不敢想。”楊芬説。

  2012年3月,小崗村開始籌建小崗村九年一貫制學校。2013年6月學校正式成立,名為鳳陽縣小崗學校。

  如今的小崗學校,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兩棟教學樓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小學部12個教學班、中學部6個教學班。

  “要想縮短與城市學校之間的差距,就必須走資訊化的道路。”校長邱建闖説,正在實施智慧平臺校園建設,全面提升資訊化水準。

  小崗學校只是小崗村優先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更多的公共基礎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小崗村農民文化樂園主體框架已完成,大戲臺改造項目投入使用,定期表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小崗村衛生室升格為鄉鎮衛生院,引進科大訊飛智醫助理項目,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説,對於小崗村來説,鄉村振興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而成敗的衡量標準,就是民生是否改善、村民有無獲得感。

  採訪中,小崗人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應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證明。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6日 02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