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精雕細琢正當時】在拉脫維亞感受“漢語熱”中國情

2018-10-06 17:40: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一帶一路”五週年境外採訪組10月6日發自拉脫維亞的報道(記者劉志軍 劉倩茹)在不久前結束的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拉脫維亞總統萊蒙德斯韋約尼斯説:“中國和拉脫維亞間的文化相通能夠為未來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石,能夠達到更加均衡包容的新的‘一帶一路’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5年來,中國與拉脫維亞在文化、教育等領域展開闔作,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提速。中國博大的文化、開放的格局讓拉脫維亞人心生嚮往。

  在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記者們見到了19歲的蜜雪兒。這位熱愛中國文化的拉脫維亞女孩已經學習中文2年了,今年6月,她代表拉脫維亞參加了第十七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蜜雪兒説:“我們需要(表演)才藝、回答問題。我覺得還行,成功了。”

  在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像蜜雪兒這樣喜歡中國文化的年輕人不在少數。而引領他們入門的老師,便是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貝德高教授。喜歡被人稱作“貝教授”的他,説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爽朗的笑聲讓人很難想像這位學者已經有80歲的高齡了。説起與中國的緣分,貝教授侃侃而談。他説:“1949年,我當時12歲,我父親拿著一份報紙給我看,他説世界上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

  當年,年幼的貝教授被中國深深地吸引,上世紀60年代,他開始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漢語,在隨後的數十年中,他穿梭于拉脫維亞和中國。

  貝教授早先因為一份報紙,與中國有了不解之緣。今天,拉脫維亞依託共建“一帶一路”,與中國拉近了距離。拉脫維亞是第一個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的波羅的海國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文化也走進了拉脫維亞,激發了當地人嚮往中國的心。

  Silva Zvagina(席爾瓦西瓦吉娜),一個典型的拉脫維亞美女,負責當地傳統手工香薰蠟燭的出口。她在最近幾年開始接觸中國文化,並開始規劃自己的中國夢想。Silva Zvagina説:“我們現在正在努力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也有很多喜歡香薰的人,我們可以多多交流,我打算將産品直接對接到中國的商店。”

  Silva Zvagina只是嚮往中國的拉脫維亞年輕人之一。在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我們更是感受到了濃厚的“漢語熱”與中國情。貝教授的老朋友、老搭檔、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尚勸余介紹説,目前,孔子學院的在讀學生已經達到800多人。而在前些年,這一數字還不足100。孔子學院在當地的影響力也在幾年間悄然發生了變化。

  尚勸余説:“剛來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己開拓市場。我們扛上院旗,在街上吹吹葫蘆絲。人家問我們是在幹嘛,我説是孔子學院。2011年,只有2個教學點,現在,孔子學院直屬的有16個教學點,遍佈拉脫維亞全國各地。”

  從2個到16個,從首都里加輻射到全國,拉脫維亞人學習漢語將更加方便。

  為了幫助更多的拉脫維亞人學習漢語,貝教授編纂了3部有關拉脫維亞語和漢語的詞典。其中,《漢語拉脫維亞語辭書》的電子版即將面世。貝教授説,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每一年都去中國,不過,還沒去過的地方比去的地方多。去年,我去了湛江、西安,我會説一點上海話,‘我是上海人’(上海口音)。”

  中國和拉脫維亞間的文化相通將為兩國合作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石。對此,尚勸余教授深有體會。他説:“‘一帶一路’倡議之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學院是傳播弘揚中國文化的一個橋梁,我們的學員除了學生之外,還有社會人士。有個70歲的學員前年參加漢語橋比賽,還得了獎。”

  語言相通搭建起了中拉兩國文化交流的大橋。中國文化也在拉脫維亞埋下了希望的種子,這顆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為了進一步擴大拉脫維亞與中國的學習交流,從2014年開始,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夏令營活動。學生們前往北京、廣州多地,體驗中國文化。拉脫維亞大學教授Zaneta Ozolina(扎涅特奧佐林娜)告訴我們,許多愛好中國文化的拉脫維亞年輕人正在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實現夢想。“未來,我們將在科學、經濟等方面多多交流,邀請更多的中國大學參與到其中來。這些合作一開始只有一、兩個大學參與,未來將會像花朵一樣綻放,數量越來越多。”

  中拉兩國的文化交流日漸緊密。尚勸余教授坦言,責任感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在推廣中國文化的道路上,他將和拉脫維亞同行攜手同行。尚教授説:“拉脫維亞和中國的交流越來越擴大,漢語和中國文化越來越普及,我們甘願做一顆‘螺絲釘’。”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了中拉兩國的交流合作,正在幫助拉脫維亞人走近中國,實現自己的夢想。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