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琢正當時】中國電動大巴從匈牙利駛向歐洲
央廣“一帶一路”五週年境外採訪組10月4日發自布達佩斯的報道(記者劉志軍 俞天穎)在中東歐16國之中,匈牙利是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在中東歐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建“一帶一路”的歐洲國家,是第一個實現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成功落地的中東歐國家,也是唯一開設人民幣清算行的中東歐國家。汽車是匈牙利的支柱産業,當地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經驗豐富的産業工人。在共建“一帶一路”新機遇下,我國企業借助當地區位優勢和工業積累,在匈牙利佈局新能源汽車生産。一輛輛綠色、智慧的“中國製造”,正在從這裡駛向歐洲市場。
走進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兩幅地圖醒目地挂在客廳的墻壁上,上面清晰地標注出匈牙利在歐洲的地理位置。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周新健説,匈牙利地處歐洲中部,與周邊7個國家接壤,是“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要的地理節點。
周新健告訴記者:“中國目前在中東歐16國投資超過了80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在匈牙利。匈牙利已經發展成為中東歐16國中吸引中國投資最多的國家,可以説它是最大受益者。”
從布達佩斯出發,沿著一號高速公路行駛1個半小時,記者抵達了位於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邊境的科馬羅姆。2017年4月,比亞迪在歐洲興建的第一座電動大巴工廠在此投産,總投資2000萬歐元,雇傭了170多名當地員工。中方工藝經理袁曉賓介紹,現在工廠單班生産一年可以下線200台純電動大巴,這個規模在匈牙利已經屬於中型企業。
“國內來零部件,我們這裡做整車。從上到下都是比亞迪自己設計製造的,主動權完全在我們手上。近期我們在做的就是比利時機場的30台訂單。客戶在看了我們的車以後,又追加了10台訂單。”袁曉賓説。
走進比亞迪匈牙利大巴工廠的車間,寬敞明亮,秩序井然。工人們正在緊張地生産。有人在焊接車身,有人在旋緊鉚釘,有人俯身查看圖紙,有人抬手連接佈線。電機聲聲,火花四射,一片繁忙景象。擔任生産經理的約瑟夫擁有21年大巴生産經驗,去年加盟比亞迪匈牙利大巴工廠。他自豪地告訴記者,電動大巴零排放、無污染,在歐洲擁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比亞迪在這個領域擁有先進的技術,有很大的機會成為領先者。能進入到這個企業,對他自己的未來而言也是個非常好的機會。
在匈牙利,工業産值的四分之一來自於汽車産業,汽車産業由此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五年來中國企業在匈牙利投資的重點。目前,上汽集團投資2000萬歐元,吸引所在城市三分之一就業人口。四川波鴻集團在匈牙利投資3000多萬歐元,生産渦輪增壓器。2017年,中車城市交通歐洲有限公司與當地老牌汽車企業伊卡露斯成立合資公司,借助當地經驗豐富的産業工人和成熟的市場服務體系,為歐洲生産智慧、綠色的電動大巴。
中車城市交通歐洲有限公司總經理裴傑説:“從歐洲整體的公交車保存量,以及各國所發的白皮書或者黃皮書來講,他們基本上都有在2025年-2035年之間逐步換掉所有柴油車的計劃,比如法國會成千輛的來換。所以我們比較看好歐洲未來10年、20年公交車電氣化的推進。”
匈牙利伊卡露斯擁有強大的車體製造技術,中車集團手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即電池、電機和電控組成的“三電系統”。裴傑説,現在的合作,不是以資金為對方輸血,而是以産品和技術聯手生産,一起打開一片新的天地。“我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不但有我們的産品,也有我們的技術,能走出國門,而且能拿著我們中國的金融服務,跟中資銀行融資的可能性。這些我們都是帶來的。”
在與當地的合作中,比亞迪選擇了獨資經營,從當地招收産業工人,中車集團則借重當地知名品牌和原來的生産基礎,合資經營。無論哪种經營模式,都為當地帶來新的變化和新的憧憬。
在伊卡露斯,執行經理亞諾什一家四代都在這家公司就職,他認為現在所做的工作,代表著未來的方向。歐盟希望減少尾氣排放,這不是一句口號。使用電動大巴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亞諾什在北京看到大量電動公交大巴在路上跑,他相信電動汽車就是未來交通的解決方案。
關於未來,比亞迪匈牙利大巴工廠生産經理約瑟夫也有同樣的感想。在採訪中,他把記者帶到一個色彩斑瀾的汽車模型前面,模型上涂著綠色的草地、藍藍的天空、奔跑的汽車、玩耍的兒童,十分可愛。約瑟夫説,這是在公司“家庭日”上,員工的孩子們親手做的。“我的孩子也在上面留下了筆跡。我們在這個模型上可以看見比亞迪的商標,他們覺得未來的汽車就是這個模樣的,環保、綠色、對地球沒有污染,樣子還特別漂亮。”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這是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的一句話。在匈牙利,記者看到:無論比亞迪還是伊卡露斯,“一帶一路”建設給當地人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工作崗位、一份更高的收入,還有人們對未來發展的美好憧憬,一個擁有美好家園的共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