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人編排的“中國間諜劇”,有了新的受害者

2018-09-27 10:5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 任重】美國司法部公共事務辦公室9月25日發佈一項聲明稱,一名居住在芝加哥的中國公民被逮捕,他被控在美國非法充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理人”,“幫助中國政府在美國科技界招募中國人做間諜”。雖然這個新聞與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的藉口相當契合,但也有媒體提醒説,之前在美國炒得很熱的幾件“中國間諜大案”都以敗訴告終。“美國政府在未掌握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就公佈所謂‘中國間諜案’並供媒體炒作,是很不負責任的舉動”,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傷害、對在美華人群體的傷害,也是對中美關係的傷害。

  被告曾加入美軍預備役

  據《紐約時報》報道,當地時間25日, 居住在芝加哥的中國公民、27歲的紀超群(譯音)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為中國政府招攬8名曾為美國國防承包商工作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及工程師”而被捕。

  根據芝加哥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的起訴書,紀超群2013年用學生簽證到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攻讀電器工程碩士,當年他結識了一名中國男子,雙方此後在北京和南京多次見面。對方最初聲稱自己是大學教授,但紀超群後來得知,對方其實是“江蘇省國家安全局高級情報員”。起訴書稱,在這名情報員的指導下,紀超群以電郵向他發送8名美國“歸化公民”的資料,他們分別來自臺灣和中國大陸,均在科技行業工作或已經退休,其中7人或曾為美國國防承包商工作。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資料,其中一名還曾替“世界頂尖商用和軍用飛機發動機公司”工作。

  2016年,紀超群通過“緊缺人才徵兵計劃”加入美國陸軍預備役中,“緊缺人才徵兵計劃”授權美國軍隊招募“擁有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技能的外國人”。他在申請表格上強調,自己在過去7年與任何外國政府均無聯繫。

  在庭審中,紀超群表示,“他們只是想讓我幫他們購買一些資料”,因為從中國支付購買的費用太過繁瑣。而參與處理此案的FBI探員麥凱認為,紀超群“通過這種方式為中國政府部門在美國收集情報”。

  據美聯社報道,25日下午在芝加哥市中心聯邦法院初次露面的紀超群,坐在美國地方法官邁克爾梅森面前,“看起來疲憊不堪”。當法官詢問他是否理解他所有的權利時,他抬起頭用英文説,“我明白”。不過,紀超群當庭否認所有控罪。庭審結束後,梅森法官下令將紀超群暫時拘留。

  美國司法部在聲明中説,刑事訴訟僅僅是一種指控,在被證明有罪之前,被告被推定無罪。當天,中國駐芝加哥領事館對此案尚無回應。聯邦助理檢察官皮萊在聽證會上表示,如果罪名成立,紀超群將在聯邦監獄中被監禁10年。

  “中國間諜”成了高頻詞

  事實上,“中國間諜”這個詞這段時間在美國媒體上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過去幾個月來,美國安全官員一直在強調“中國的間諜能力”。FBI局長克裏斯托弗雷13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聲稱,“沒有任何國家比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更大,中國是FBI反情報工作的頭號任務”。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主任伊瓦尼納本月5日也談及“中國的間諜活動”,稱中國用“愈發攻擊性的手段”對美國進行間諜活動:“中國是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現在是,長期來看也是。他們使用的邪惡的資源讓我們難以招架。”

  當然,令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今年8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居然在推特上寫下“幾乎來美國的每一個留學生都是間諜”,輿論普遍認為他是特指中國留學生。而就在本週,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哈斯佩爾在一場演講中説,為了提防和應對中俄兩國與日俱增的威脅,美國主要情報機構正準備擴大在全球的工作,以消除“情報鴻溝”,即在全世界部署更多間諜。她説,美國中情局希望可以招募更多講外語的人,包括漢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流利的人。

  近期,關於美國資深參議員費恩斯坦“是否雇了一名中國間諜”的事,也在美國鬧得沸沸颺颺。據美國《政治》雜誌報道,費恩斯坦曾任舊金山市長,目前是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副主席。5年前,她擔任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期間,雇請舊金山一位華人擔任她的司機。《舊金山紀事報》稱,這位華人司機除了為費恩斯坦開車,還充當費恩斯坦與加州亞裔社區的聯絡人。費恩斯坦日前發表聲明稱,5年前FBI告知此事後,她已經解雇了這名司機。但費恩斯坦強調,這名司機不是什麼間諜,而是“外國情報機構認為可以招募的人”。據消息人士透露,FBI也沒有發現這名華人司機洩露了什麼實質性的情報。

  在美國,所謂“中國間諜”的新聞到最後常常會成為一齣鬧劇。《華盛頓自由燈塔報》26日在報道紀超群的案件時稱,美國政府在應對中國間諜方面“紀錄很差”。上世紀90年代的李文和案最終以政府敗訴告終;2003年著名的陳文英案也是在訴訟期間因檢察官本身的失誤,2005年1月遭加州地方法院法官裁定“撤銷起訴”。

  敵意和防範在加深

  跟過去在美發生的“中國間諜”案不同,這次紀超群的案件,媒體的關注和解讀卻都在“貿易戰”上。《華盛頓自由燈塔報》26日稱,特朗普政府一直指責中國通過間諜和網路駭客活動大量竊取美國技術。這種技術盜竊導致特朗普對華産品徵收鉅額關稅。“德國之聲”26日稱,“正值中美因貿易戰僵持不下之際,中國公民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被美國逮捕”。新加坡“事實與新聞”節目頻道26日則説,“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之際,中美的諜戰也風起雲湧”。

  “以前的一根針,現在就是一個雞蛋。在兩國關係好的時候,一些事情都是小小不言,現在就能上升到間諜論”——本月22日,在休斯敦舉行的“間諜案調查對美國亞裔社會的影響”座談會上,有與會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據美國《僑報》報道,在數樁尚無從證實的“間諜案”疑雲下,休斯敦當地華裔社區、特別是精英知識分子階層的焦慮已經擴散成為全美話題。不少美籍華人擔心,華人會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華人組織會受到更加嚴格的審查。

  “貿易戰正在全面撼動中美關係”,英國廣播公司稱,最近幾個月以來,中美關係在許多方面出現緊張跡象,特朗普不斷對華“出牌”,比如指責中國“操縱貨幣”,稱中國“給美朝關係增加難度”,五角大樓罕見地制裁中國軍方官員,美國司法部要求將中國媒體註冊為“外國代理人”,美政府對臺灣表現出更多支援,包括對臺軍售和“臺灣旅行法”的通過等。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現在暫時沒有證據證明,這個案子跟貿易戰有關,或者説這一定是特朗普政府為貿易戰打出的“牌”。但媒體把這個案子跟貿易戰相聯繫“是一種很自然的聯想”。可以肯定的是,貿易戰惡化了美中之間的政治氛圍,美國國內對於中國的敵意和防範心理明顯升高,以致中美之間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媒體惡意炒作,甚至出現“獵巫”的勢頭。也有專家認為,動用一切工具對華展示強硬,或許是特朗普中期選舉“險中求勝的一個選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