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正在閱讀: 以傳統節日為載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018-09-24 15:32: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作者: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韓高年

  又是一年中秋時!“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中秋明月讓流寓在外、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萌發了對國事的擔憂與家人的思念,期待著與親友團聚,同賞明月。一輪明月照古今,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節期間,民間有拜月賞月、互贈和食用月餅、親友歡宴、對月賦詩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甚至還會舉行大型的中秋詩會和文藝晚會。

  節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文化因素,在易風易俗、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弘揚中國傳統節慶文化,2006年,中秋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又將其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可以説,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和民族認同的載體,也為世界更好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機。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倡者,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尤其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的重大意義。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也不斷增強。

  2018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為我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指明瞭方向。

  借助節慶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提煉出節慶的精神標識。中秋節的文化精髓是什麼?除了渴望團圓幸福的精神指向外,還有其所蘊含的濃郁家國情懷和詩情畫意。以中秋節賞月賦詩活動為例,由於文人的參與,圍繞中秋節慶活動,産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經典,唐宋時代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劉禹錫、蘇軾、黃庭堅等,中秋之詩多達200余首。這些詩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將小家的團圓幸福與國家、民眾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同時也使得中秋節成為極富民族文化特色的節日事象,在文化、精神、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具備了極其豐富的內涵。通過不斷挖掘傳統節日的精神標識,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展現,融入群眾日常生活中,如此便可讓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

  要創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還要正確理解和充分發掘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應當積極提倡和引導群眾在節日期間以文會友,文明會友,真正展現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發揮其正向的積極作用,藉以“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這樣才能發揮節慶文化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創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更要創造性地賦予傳統節日以新內涵。民俗學家指出,當一種傳承數千年的節慶成為符號時,其節慶模式就處在等待狀態,它會對新的時間和空間及主體虛位以待。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傳統節日,就要通過節慶的娛樂活動,使人感知天人和合、家庭和美、家國情懷等傳統觀念,從而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度認同,使節日的精神指向成為群眾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種自覺訴求,進而達到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提升國民文化自信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創造性地賦予傳統節日以家庭倫理、家國情懷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魅力。這應當是,也必然會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最佳方式之一。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