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歐版“一帶一路”意在挑戰中國?歐盟:中國是首要雙邊合作對象

2018-09-21 09:48: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王天迷】當地時間19日,歐盟委員會公佈關於在亞歐建設基礎設施、加強兩者互聯互通的《連接歐洲和亞洲——對歐盟戰略的設想》政策文件。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將之稱作歐版“一帶一路”。它是否意在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19日在記者會上被問及此問題時,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裏尼説:“這不是對另一個倡議的反應,不管是北京的、華盛頓的、莫斯科的,還是通布圖(西非國家馬利的一個城市)的。”“中方期待歐盟在促進亞歐互聯互通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對外傳遞促進亞歐各國經濟合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積極信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0日這樣表示。

  這是歐盟迄今就歐亞互聯互通提出的最為全面系統的政策主張。據歐盟駐華代表團網站介紹,這份長達13頁的政策文件是歐盟實施全球戰略的一部分,闡述了歐盟為更好地聯通歐洲和亞洲而制定新的全面戰略的願景,將有助於指導歐盟在相關領域內的對外行動,核心是可持續、全面和基於規則的互聯互通。英國路透社19日報道稱,歐盟國家外長預計將在10月15日通過這份政策文件。在此3天之後,亞歐會議將在布魯塞爾舉行。

  為何要加強歐亞之間的互聯互通?歐盟駐華代表團網站以一系列數據闡述説,兩個大洲的GDP佔全球GDP60%以上,年貿易額達1.5萬億歐元,自2015年起超過1.8萬名學生和學者往來于兩地區之間。與此同時,歐亞在保護環境上有共同的責任。跨境法律法規也意味著能給商業提供公平的競爭。此外,財政與金融的穩定需要長期規劃。基於上述理由,歐亞之間需要更佳的互聯互通。

  目前,歐盟為連接歐亞正開展5個項目,包括決定提供8500萬歐元促進東盟融合、投資3500萬歐元在塞爾維亞的諾維薩德建造大橋、與日本達成數據傳輸相關協議等。歐盟表示,將從3個方面的具體行動著手加強互聯互通:在交通、能源、數字化和人員網路方面促進高效的跨境連接;加強基於共同認可的規則和標準的雙邊、區域性及國際性合作;通過利用不同金融工具促進可持續金融。

  據“美國之音”20日報道,歐盟這項計劃的資金主要來自私營銀行和開發銀行的貸款。到2021年以後,每年從歐盟共同預算中拿出一部分資金。對於歐盟下一輪預算,歐盟委員會提議將2021年至2027年的對外行動預算增加30%,達到1230億歐元。這項提議中包含一個對外行動的投資框架,大幅增加至600億歐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文件在加強雙邊關係以促進歐亞互聯互通的部分,第一個提到的國家是中國。文件提出將中國列為首要雙邊合作對象,並強調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合作、歐盟與亞投行的合作。然而,有外媒卻做出“別有意味”的解讀。《金融時報》20日稱,莫蓋裏尼説該計劃代表著連接歐亞大洲的“歐盟方式”,此話隱含與中國項目的對比。路透社援引德國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歐中關係學者魏登費爾德的觀點稱,歐盟的計劃就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被歐盟視為能在相關國家影響中國政策與行動的“機會之窗”。德國《經濟週刊》甚至將歐盟的最新計劃與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聯手提出的“印太戰略”相提並論。

  “外媒炒作所謂歐盟想要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強調對立面才能有新聞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今年7月的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提到,雙方將改善亞歐互聯互通在經濟、社會、財政、金融和環境方面的可持續性。由此可見,官方對亞歐加強互聯互通的態度是開放與積極的。

  歐盟委員會在其備忘錄文件中表示,儘管在方法和實施方面存在差異,但歐盟和中國都知道確保各自的倡議實現良性協同工作對彼此都有利。“歐盟將繼續與中國合作——在我們的雙邊互聯互通平臺,在更廣泛的雙邊關係和多邊場合中——創造對接並找到共同點。”歐盟委員會這樣説。莫蓋裏尼19日在記者會上也否認該計劃是為了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她説:“這不是對另一個倡議的反應。”

  德國財經網評論説,歐盟的這一戰略顯然是對北京的回應,但這並不需要解讀為一種對抗。實際上,歐盟和中國的倡議並不總是“平行道”,很可能會不斷出現“交匯點”。耿爽20日表示,中方始終積極支援亞歐互聯互通,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相信在中歐雙方共同努力下,亞歐大陸互聯互通一定能夠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造福地區各國人民。”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