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敘“藍緣”|吸睛全球!這些山東“特産”擺上外交部“博古架”

2018-09-21 00:01:00
來源:齊魯網
字號

  齊魯網9月20日訊 山東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文化稟賦深厚獨特。今天,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會活動在外交部南樓舉行。在外交部南樓的3樓大廳,一場濃縮15.8萬平方公里精彩的山東巡展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嘉賓的眼球。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布老虎、威海錫鑲、肥城的桃木雕刻、蛋殼黑陶杯……一件件山東民間藝術精品被擺上了外交部的“博古架”。

  濰坊龍頭蜈蚣風箏

  龍頭蜈蚣風箏集合了立體風箏和串式風箏的特色,由手工扎制的立體龍頭和許多帶有龍桄的腰片組成,是濰坊風箏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製作工藝之繁雜、難度之高,堪稱世界風箏之最。

  威海錫鑲

  寶藍和諧看盤、蘭君手工手工錫板畫......威海錫鑲成為“藍廳”的“新寵”。

  威海錫鑲技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發祥于清光緒末年。 錫鑲製作非常繁雜,要經過熔煉、鍛打、鏤雕、鑲嵌、拋光、拼接等十幾道工序。錫鑲茶具係將錫合金冶煉、鑄制、鍛打、鏤雕、焊接成各種圖案之後,再鑲嵌于山東博山茶花具之上,最後打光而成精巧美觀的實用藝術品。茶具的鑲飾部位講究,錫片圖案美觀。如茶壺多鑲飾在壺嘴、壺身、壺蓋、壺頸處。壺蓋圖案為五(蝠)福捧壽、喜鵲登梅之類,壺蓋中間的氣孔是專用光緒銅幣壓鑄上去的,壺身圖案多為蒼龍戲珠、龍鳳呈祥、松鶴延年等等。

  桃木雕刻

  “肥城桃木雕刻”源於西元前26世紀古代“桃符”,形成于隋唐,發展于宋代,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發展階段。“肥城桃木雕刻”工藝自成一派,歷經千年,代代傳承,産品已發展到30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2006年,“肥城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博山琉璃

  “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 ”。

  本次亮相巡展的博山琉璃是翠綠綠釉古墩瓶和丹楓古墩瓶。琉璃生産因技術和原料的限制,自古至今僅北京和博山兩處設有作坊。博山的琉璃唐代開始成批生産,明代初具規模。

  琉璃熱成型,是博山琉璃最主要的傳統製作技藝。工匠將琉璃原料在千余度高溫中熔融後,用各種工具通過吹制、拉伸、打捏等技法對其熱塑加工,通過幾十道工序製成各類花瓶、花球、走獸等,將“工匠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由於琉璃的特殊性質,從液態到固態成品的時機轉瞬即逝,因此藝人需要爭分奪秒,在短時間內完成琉璃造型的拿捏。

  德州黑陶

  鑽花瓶、蛋殼套杯,德州黑陶渾厚莊重。

  德州黑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古代先民崇拜黑色,黑陶中的蛋殼陶為當時最高規制的祭祀用禮器。德州黑陶選用京杭大運河兩岸特有的紅膠泥作原料,這種泥土質地純凈細膩,土質密度大。用傳統手工輪製成型後不上釉,在坯體晾幹過程中壓光、雕刻,高溫燒結後封窯,做焦煙滲碳處理,燒制出來的陶器黑中透瑩,望之如金,堅實凝重;叩之如馨,給人以“烏金墨玉”之感。“金山麗水,玉出昆崗”, “如鐵之質似玉之潤”……,文人墨客的詞賦,可以使人想見黑陶的藝術魅力。

  濰坊布老虎

  歡樂虎、大宅鎮虎、獅子滾繡球,亮相巡展的濰坊布老虎展現了山東獨特的民俗文化。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