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塞上江南"!今天,她迎來六十週年大慶
寧夏川,兩頭子尖
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
金川,銀川,米糧川
……
今天
有著“塞上江南”美譽的
寧夏回族自治區
迎來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
從賀蘭山岩畫的滄桑厚重
到西部雲基地漸成規模
從西海固的“苦瘠甲天下”
到“塞上江南”的糧果豐饒
從中國第一個
縣級民族自治政府的成立
到各族兒女攜手奮進逐夢
古老與新生在這裡交匯
貧苦與甘飴在這裡並存
多元與一體在這裡交融
2017年
全區地區生産總值達3453.9億元
分別是1978年和1958年的266倍和1053倍
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50917元
分別是1978年和1958年的136倍和290倍
視頻《數説寧夏》,記者:任瑋、曹江濤、溫競華、盧鷹、唐亞蒙、王鵬
“塞上江南”何處尋?
我們或可在
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找到答案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唐)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金秋時節
“塞上江南”瓜果飄香
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達57萬畝
佔全國總種植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年産葡萄酒約1.2億瓶
賀蘭山東麓與法國波爾多
勃艮第等著名葡萄酒産區
處於同一緯度之上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
和生産高端葡萄酒的
黃金地帶之一
提到寧夏
就不得不提最近和保溫杯
一起大火的枸杞
作為中國枸杞産業核心産區
寧夏目前種植枸杞面積達到90多萬畝
乾果年總産量達到18萬噸
寧夏中寧縣已有600多年的
枸杞人工種植史
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
可謂“中寧枸杞甲天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王維《使至塞上》
唐代大詩人王維筆下
蒼茫荒涼、雄渾壯闊的大漠景觀
如今已成為寧夏
特色旅遊的一大看點
“寧夏歸來不看沙”
沙漠奇景名聲在外
“治沙奇跡”也備受關注
半個世紀以來
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
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
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
萬頃腴田憑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
——(明)朱栴《漢渠春漲》
“天下黃河富寧夏”
千百年來
寧夏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
入選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的
寧夏引黃古灌區
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灌區之一
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歷代開鑿的引黃古渠
韆鞦流潤、惠澤至今
造就了寧夏平原豐富而獨特的
農田生態系統
也成就了“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稱號
澄波渺渺平湖裏,一曲漁歌隔煙水。
——(清)王三傑《連湖漁歌》
“連湖漁歌”
是清代寧夏八景之一
如今更是銀川平原引以為豪的生態景觀
得黃河灌溉之利
銀川平原自古溝渠縱橫
湖泊棋佈
歷史上更有“七十二連湖”之説
寧夏銀川市盛夏時節
鳴翠湖碧葉連天
百畝荷塘艷壓群芳
雨後初晴,閱海湖晨霧繚繞
煙波浩渺倣若仙境
斜陽西下,北塔湖波光粼粼
水光湖影中倒映萬家燈火
雪積賀蘭尖,寒于霽景嚴。
——(明)王遜《賀蘭晴雪》
如果説黃河是寧夏的母親河
那賀蘭山就是寧夏的“父親山”
“雪積賀蘭尖”的詩中景致
展現出巍峨壯觀之外的另一番韻味
正是因為有了賀蘭山
才阻擋了沙漠及西北寒冷氣流東侵
成就了寧夏平原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景象
而這些在“洋記者”眼裏
又能解讀出“生命總能頑強地找到出路”
的特殊意義
視頻《“洋記者”再訪寧夏:“生命總能頑強地找到出路”》:視頻記者:海倫 本特利、倪瀚琳、郭沛然、左為、艾福梅、盧鷹、趙倩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寧夏各族群眾攜手共進、邁向未來
塞上大地繁榮發展的
新時代畫卷必將更加精彩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