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普“大餐”開啟全國供應模式

2018-09-17 15:43: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創新引領時代,智慧點亮生活。

  9月15日,2018年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拉開了帷幕。這項起源於2004年的全國性活動,目前已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科普活動。

  今年的科普日,各地紛紛拿出“看家”絕活,利用生動的展示和家門口就能參與的科普活動,為人們展現了一幀幀由高科技繪製的未來生活圖景。

  生活有智慧 科學離我們很近

  量子上天、蛟龍入海、大飛機項目……近年來,我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而這些科學技術最終將走進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廣東科學中心的科普日活動現場,散裂中子源、“天河二號”、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等“國之重器”一一亮相,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駐足。

  9月15日恰逢颱風“山竹”登陸,作為曾經世界上最快的電腦,“天河二號”在抗擊颱風中發揮了作用。“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預報中長期天氣以及預警颱風等氣象災害,本來就是‘天河二號’的工作之一。”講解人員介紹,“利用超級電腦,我們可以計算颱風的路徑、氣壓、浪高等關鍵指標,及時公佈颱風的前進路線。”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電腦系統,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連續數年榮膺世界超算冠軍,直到被另一台超級電腦“神威太湖之光”取代。

  在成都,科普日活動圍繞“智慧點亮生活”的主題,讓參展市民近距離體驗到了科技在提升生活品質、加快發展等方面的貢獻,了解到科技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並將推動和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

  “我們的凈化樹用綠樹作為裝飾,並在其中植入了高科技霧霾處理器。將凈化樹安裝在樓頂,再通過管道,就能把處理過的清新空氣輸送到每個房間。”這是四川省成都市一家企業展示的除霾凈化樹,可以應用到建築物、交通幹道等地方,解決現代城市霧霾污染嚴重的問題。

  網上科普日 讓科技在網上流行起來

  今年,全國科普日將打造“網上科普日”。超過20多萬名科普員利用網際網路同步開展活動,讓老百姓可以不到主會場、不出家門都能參加科普日活動,並且還能曬出身邊的科普故事。更好地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在重慶,不但科普日現場活動如火如荼,主辦方還通過科普文化重慶雲平臺部署在全市各地的1800個大屏終端,同步展播科普日主場相關活動,播放科普日專題宣傳片、科普中國V視快遞優質短片。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推送科技創新、智慧生活等相關內容科普圖文,讓市民了解科普常識,讓科技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8.47%,距離2020年達到10%的目標越來越近。而農民、社區居民對科普的需求也日益強烈。

  上海市則別出心裁地首創了越野賽打卡模式,選手們根據不同的路線,分別需要到上海整合電路科技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館等地打卡。比賽旨在將這些代表著上海智慧的科普“打卡點”通過綠色出行,全民健身的方式傳遞給與比賽有關的每一個人。

  “我們在打卡點設置了特定任務,完成了才算。”八大科普點之一的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活動負責人説,“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參賽者了解打卡點的科技原理和文化內涵,真正起到科普作用。”

  院士、大咖齊上陣 科普日是學習好機會

  這並不是王家騏老先生第一次參加科普日活動。

  作為中科院院士、長春光機所研究員,已經80高齡的王家騏為觀眾講起科普來依然精神矍鑠,妙語連珠。9月15日,他在吉林省科技館講解的是一個金光閃閃的設備——二氧化碳濃度探測儀,它曾經搭載在我國首顆碳衛星上,科學家們利用這台儀器,在今年3月公佈了一組全球碳排放分佈圖。

  “以前只有美國和日本發射過碳衛星,這是世界第三顆、我們國家的第一顆碳衛星。它可以監控城市的碳污染排放,指導城市工業發展,還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研究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提升我國在世界氣候問題談判中的話語權。”

  王家騏曾經在我國載人航太等重大工程中作出過突出貢獻,如今投身在科普教育工作中。“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我們一定要重視科普,今天來到這裡,我也學到很多東西,現在的孩子們都太幸福了,一定要利用好這些機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王家騏説。

  不只王家騏,在北京,在上海,在青島……眾多院士、大咖的加入,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打call”,讓市民們在科普日裏上了一堂輕鬆的學術和科技修煉課。

  (本報記者葉青、盛利、雍黎、王春及馬維維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