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浦東,改革開放盡顯“上海風度”

2018-09-17 13:1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深圳是面對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臺灣的,浦東就不一樣了,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1990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這樣描繪他心目中的浦東新區。

  28年過去,制度在這裡突破,方法在這裡創新,紀錄在這裡改寫,經驗在這裡成型。浦東用上海人特有的國際范兒,敢闖敢試,培育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展現出改革開放的“上海風度”。

  最大氣優雅的城市,承擔起中國對外開放區域戰略轉移的重任

  在中國人心中,上海一直是大氣優雅、繁華昌盛的代名詞。然而,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上海,卻早已不復“東方巴黎”的榮光。

  1980年10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在頭版發表文章《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説明瞭什麼?》,列舉了上海經濟指標在全國的10個第一,但是城市建設卻有5個“倒數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之大,為全國之“最”;每人平均綠化面積僅0.47平方米(像一張《解放日報》那麼大)。建築之密,廠房之擠,道路之狹,綠化之少,均為我國大城市之“最”;上海市區按人口平均計算,每人居住面積為4.3平方米,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戶有91.8萬多戶,佔全市戶數60%左右,缺房戶比重之大,為全國之“最”;上海平均每萬輛車一年死亡人數為42.5人,車輛事故為全國大城市之“最”……對上海來説,它急需開闢一個新的城市功能區,建設“新上海”,減壓“老上海”。

  而此時的中國也面臨嚴峻挑戰。上世紀80年代末,國際風雲急劇變幻,中國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國際關係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難。當時,世界的目光更多聚焦在深圳等改革開放的特區上。雖然南方邊陲的深圳經過10年發展,以年均經濟增長26.9%的速度創造了深圳奇跡,但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前景如何,世界依然充滿疑慮。中國需要找到更強有力的支撐點,撬動改革開放在更高的起點上加快發展。這個支點在哪?鄧小平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黃浦江之東。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宣佈開發開放浦東,把浦東推向了我國改革發展、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對中國來説,開發浦東“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這意味著,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域開始由南向北轉移,這又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大轉移。

  可是,當時的浦東沒有資源,只有一片空地,怎麼吸引全球資本?

  最洋派的城市,營造出國際范兒的投資環境

  幸運的是,海外資本對上海不陌生。這個中國最洋派的城市,一度遍佈著喝咖啡、開派對的老克勒。然而,這份時髦的上海灘印象只屬於浦西。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上海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1990年5月3日,這個日子可以説是新浦東的誕生日——當天,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上海市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在浦東大道141號掛牌。定下這個門牌號,就是因為“浦東開發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個腳印,要實事求是”。在一間只有4張木桌子的辦公室裏,浦東決定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設計制度,面向全世界打開大門。

  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全國規模最大、啟動最早的保稅區——上海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正式設立,擁有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經濟功能。

  美國赫克公司就落戶在此。赫克中國總經理姚雪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保稅區替公司省錢省力。“我們一台機床售價100萬元到300萬元,都需要完稅後再銷售,如果公司先墊付稅款,每台機器至少要壓30萬元到100萬元,資金壓力非常大。而園區採取保稅政策,機器只要進來,再直接發走就可以,不佔用資金。”更讓姚雪滿意的是園區有“分批進區、集中報關、先進後核”等政策,幫助企業省了很多力,“要不然機床的上萬個零件每次都單獨報關,太繁瑣了”。

  海運直通、外匯自由結算,適合高凈值的大型設備,再加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讓外高橋保稅區吸引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家跨國機床企業入駐,區內95%以上是外資企業,成為全國進口機床廠商集聚度最高的區域。

  以外高橋保稅區為起點,浦東逐漸發展出洋山保稅港區、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等板塊,外資金融機構集聚度全國第一,海港空港口岸具備世界級樞紐保障能力,跨境資源配置功能持續提升。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浦東企業的業務也從兩頭在外的加工銷售逐漸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研發、服務、結算中心、融資租賃等知識密集型的業務需要更寬鬆更便利的貿易環境,對自由貿易區的渴望自然萌芽。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吸引了全球的關注,海外資本期待著能夠在浦東獲得更寬鬆的準入門檻。2013年9月30日,上海自貿區公佈了18大類190項“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在全國首創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一致的市場準入方式。

  5年來,這張負面清單不斷瘦身,2014版減少到了139項,2015版減少到了122項,2017版減少到95項,2018版僅剩45項。配合負面清單,上海自貿試驗區2013年、2014年先後出臺兩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前不久,又出臺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25項新措施。

  國際化的貿易監管制度和投資管理制度,讓浦東成為了全國投資環境最具國際范兒的地區,也為浦東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有2620個項目落地浦東,融資租賃、工程設計、旅行社等行業的擴大開放措施取得明顯成效。落地企業中涌現出一批首創性項目,包括中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經紀公司、第一家外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第一家外商獨資遊艇設計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等。”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翁祖亮介紹,28年來,浦東累計吸引實到外資789.9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10家在浦東設立了機構。

  最開放的城市,創新了“敢闖敢試”的放管服措施

  從一開始,開發浦東就承擔著改革開放“升級版”的重任——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會議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浦東開發啟動後,如何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成為了重點突破口。

  1990年12月19日11時,在歐式風格的浦江飯店內,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尉文淵敲響了開市銅鑼,將早已被撤掉的證券交易所重新開張,顯示了中國繼續對外開放,上海重塑金融中心的決心。繼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上海的要素市場建設也高潮疊起。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鑽石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也一一在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亮相。

  資源配置方式高度市場化,要求浦東必須改變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的管理模式,蹚出一條放管服的新路徑。

  作為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上海開放包容、“敢闖敢試”的精神,讓浦東在推進放管服改革中,有了不走尋常路的勇氣。第一次海外招才、第一批聘任制公務員、第一個單獨設立的智慧財産權局、第一個嘗試土地實轉資金空轉的土地開發模式、第一家合作辦學項目……28年來,浦東創造了無數個第一。

  黨的十八大之後,浦東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試問,哪一個政府部門敢單憑企業承諾就准許經營?浦東敢為人先。

  2015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上海浦東新區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將116項行政審批事項通過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實施告知承諾等方式,降低市場準入門檻。

  進口非特殊用途化粧品行政許可改為備案管理試點工作是取消審批、改為備案的6項行政許可事項之一。

  “你看,這上面的備案文號是‘國粧網備進字(滬)2018000846’,這個‘網’就説明是在浦東通過網路備案的,以前是叫國粧備進字。”歐萊雅公司亞太區産品安全與法規負責人涂春怡拿著一支蘭蔻持久粉底棒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以前企業要列印出所有的申報材料、帶上産品去北京等待審批,材料得裝一個拉桿箱,等三五個月都正常,而現在只要拍攝好産品照片、整理好數據材料,通過網上傳輸,通常5個工作日就能夠完成備案。

  “備案時間縮短後,這支粉底棒做到了亞洲首發。”涂春怡説,歐萊雅已經有190個産品完成了備案,加速上市,“今後亞洲首發的化粧品會越來越多”。

  在發放食品經營許可證方面,浦東也率先推行了告知承諾制,企業只要承諾達標,就可獲得許可,開門營業。敢這麼做的背後,是因為建立了信用監管為核心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管理部門兩個月內到府核查,如果不達標,就要整改、停業,乃至吊銷營業執照,記入黑名單。

  2017年底,浦東又以全面覆蓋為目標,將548項企業市場準入審批事項納入“證照分離”改革範圍,進一步減少企業辦理證照時間,降低準入成本。

  浦東的膽子可不止於此。試問,哪一個政府部門敢承諾不拒絕企業的任何要求?浦東也敢。

  在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每個工作窗口都立著一個紙牌:我們的追求——只説YES不説NO。

  “我們的窗口無否決權。”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紅軍解釋,不屬於本部門事項的,不設路障設路標,要講清該去哪個部門辦;對不符合申請條件的,不打回票打清單,要告訴企業還差什麼材料;對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不給否決給路徑,要研究如何解決問題。

  新零售業態的代表盒馬鮮生就是這一機制的受益者。“盒馬鮮生有賣場、餐飲服務,還有網路下單配送,這種綜合業態此前企業經營目錄裏是沒有的。”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註冊許可分局食品藥品科科長吳明介紹,面對新模式,浦東沒有説“NO”,“經過和企業多次探討,浦東新區將食品銷售和餐飲服務同時納入了盒馬鮮生的經營許可證,並首次把網際網路功能業態加入食品許可證。”從受理到拿到證件,盒馬鮮生僅僅用了3天時間。它的全國第一家門店也在浦東落戶,進而遍佈全國。浦東甚至還膽大到主動邀請企業來給自己“找茬”——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設立了“找茬窗口”,企業遇到任何困難、有任何建議,都可以直接向找茬窗口反映。這些企業給政府找的“茬兒”、挑的“刺兒”,都被一一記錄,經過大數據匯總分析,分類解決。

  房産證明的“刺兒”就是這樣被拔掉的。“辦理登記註冊等業務都需要提供房産證明,過去企業需要到房地産交易中心查詢房産資訊、蓋章,再回來提交。”蔣紅軍回憶,不少企業就“找茬兒”説,既然資料都在政府部門,能否由部門之間共用數據,不要讓企業來回跑腿。

  按照“找茬窗口”反饋的意見,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與浦東房地産交易中心溝通協商後,將浦東的房産資訊全部納入服務中心數據庫,企業辦理涉及房産的相關業務時,只要報出地址就可以直接完成審批。

  讓企業來找茬,倒逼了政府服務效率的提升。從房産資訊開始,浦東新區已與13個部門、70個事項共用了5246個辦理件。同時,浦東實行“一窗受理、分類審批、一口發證”的綜合審批服務模式,原來需要分別在99個窗口、16個審批部門之間辦理的129個審批事項,轉為在1個窗口綜合辦理。這些措施,把浦東新區的企業審批實際辦理時間壓縮到3.3個工作日,比規定時限22個工作日壓縮了85%。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一個地方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風貌。浦東是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成立至今,浦東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17年的9651億元,財政總收入從開發之初1993年的11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938億元,增長了357倍,見證了中國經濟一路上揚的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上海自貿試驗區為陣地,浦東累計有127個創新事項以及“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全市複製推廣,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對浦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要求,進一步彰顯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2018年,上海自貿區即將迎來5周歲生日,浦東全面深化改革又將邁上新的征程。一直在地球儀邊思考問題的浦東,早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扇窗口、一張名片、一段傳奇。未來,這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還將繼續承擔使命,在黃浦江畔續寫浪奔浪流,向全世界展現大氣優雅、接軌國際、敢闖敢試的“上海風度”!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採訪組成員:李 力 吳 凱 沈則瑾 佘 穎 沈 慧 張葦杭 本文執筆:佘 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