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6張到此一遊的照片,無意中見證了一個奇跡的誕生

2018-09-16 09:33:00
來源:中國之聲
字號

  每到一個城市遊覽,

  總有一處景點讓你必須留下一張“遊客照”。

  有一些地方,你拍照或不拍照,

  它都在那裏,變化不大。

  但在上海外灘,這些年人們留下的“遊客照”裏,每張背景都有“玄機”,也悄然“改變”了一道人生選擇題的答案。

  1

  80年代前:“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那時候“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是老上海人不會猶豫的一道選擇題。土生土長的浦東人、陸家嘴的原住民陸德興回憶説,“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很差,家裏沒有衛生設施,用的是煤球爐,電話也是公用的。江邊到處都是‘滾地龍’簡屋棚戶。馬路很小,路邊還有臭水溝。”

  2

  80年代:“從浦東去浦西,叫‘去上海’”

  80年代,外灘有了江邊留影,不過還是主要背對浦西這邊。“關關”身後正是當時黃浦江兩岸的鮮明對比,一邊的浦西外灘高樓林立,另一邊的浦東陸家嘴看起來光禿禿的。

  “老浦東”陸德興記得,“那時浦西已經很繁華了,購物方便,我們從江這邊看外灘,是高樓林立、霓虹閃耀的樣子。我們從浦東去浦西,叫‘去上海’,當時只有擺渡船,沒有隧道,也沒有大橋,碰到大霧天輪渡就不能開,需要過江上班的人只能幹著急。”

  3

  90年代:“浦東要開發,我很自豪,在作文裏寫了很多次”

  1990年,國務院正式宣佈開發開放浦東。199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這片土地和在這裡居住的人們命運開始發生改變。

  浦東的開發始於基礎設施建設。1990年到1995年間,浦東新區用250億人民幣完成了跨越黃浦江的兩座大橋及道路、通訊、水、電、媒體等基礎設施工程。“小肥陽”作文裏寫的南浦大橋就是其中之一。

  居民住宿條件也得到改善,“老浦東”陸德興説,從1996年6月開始,小陸家嘴的3000多戶人家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動遷完畢。“我們老百姓是很願意動遷的,從動遷的速度上就能看出來。原先一家人蝸居在十幾平方米的私房裏,政府安排動遷之後,三口之家都有兩房一廳”。

  4

  世紀之交: 平地起高樓 開發創第一

  東方明珠塔落成,陸家嘴金融中心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建設高峰時期的浦東有近4000座樓宇工地同時在施工。1999年,高88層的上海金茂大廈竣工落成,以420米的高度在當時排名世界第三。

  十年間,浦東的開發開放不斷突破傳統,創造多個“第一”: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全國第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

  金橋出口加工區——第一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外高橋保稅區——第一個國家級保稅區。

  浦東還設立了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等重要的要素市場,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外資保險公司、中外合資物流企業、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美合資電信企業等外資企業。

  5

  邁入新世紀:“當年排長隊等出國簽證,現在排長隊等回浦東工作”

  隨著大量金融機構、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入駐浦東,全球高層次、高技術人才也被吸引前來就業創業。2001年起,浦東新區連續五年去歐美國家舉辦招聘會。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答案已經變了,一位在國外的留學生挺感慨,當年申請出國時在上海美國領事館門口排長隊等簽證,現在要回浦東工作,也要在國外排長隊等著參加招聘會。

  如今,僅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範圍內就有50萬白領,其中直接從事金融産業相關的是23萬名,這個數字和亞洲另一金融中心香港基本持平。

  6

  新時代:浦東會更好

  從1990年宣佈開發開放至今,一張張“遊客照”裏記錄下的浦東,以佔上海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1/3的經濟總量,浦東經濟總量增長近160倍,財政總收入增長350多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奇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