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實踐者]退伍軍人王明禮:昔日戰鬥英雄 今朝扶貧模範

2018-09-14 19:5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初秋時節,烏江河畔的貴州思南縣晨曦生態茶園碧波萬頃,茶香襲人。一位皮膚黝黑的中年漢子正在茶壟間忙活著。

  他叫王明禮,是一位左腿裝著沉重義肢的傷殘退伍軍人。上世紀80年代復員後的王明禮,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向貧困發起衝鋒,成為“新戰場”上的英雄。

  血染沙場,

  鐵膽英雄意志堅

  1964年,王明禮出生在思南縣原城關區紅旗大隊的一個農民家庭,1981年10月份他應徵入伍,在部隊逐漸成長為原昆明軍區某部九連一班(尖刀班)班長。

  1984年4月份,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當時只有20歲的王明禮連寫6份請戰書,請求部隊把最艱苦的戰鬥任務交給他所帶領的尖刀班。領受戰鬥任務後,王明禮視死如歸、帶頭衝鋒陷陣,不幸被敵軍彈片擊傷右腿,炸掉左腿。從血泊中醒來的王明禮沒有退縮,拖著傷殘的軀體繼續戰鬥,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作戰任務,營救出受傷戰友。戰鬥結束後,王明禮榮立三等功,被中央軍委通令嘉獎。

  1985年11月份,服從部隊建設的需要,王明禮脫下軍裝,懷揣四級殘疾軍人證返回故鄉。

  王明禮退伍後的第一個崗位是思南縣總工會收發員。當時還沒有傳真電話,上級通知、單位發文全靠人工傳送。王明禮每天一上班,就要背著郵件口袋,在幾十個單位之間往來送件。

  思南縣城位於山坡上,爬坡過坎是常態。為了完成任務,王明禮艱難地行走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送完東家送西家,一天下來,左小腿安裝的義肢處被磨得血肉模糊。但他始終沒叫過苦,沒喊過累。

  有一次,母親看到王明禮上床睡覺脫下義肢的那一刻,眼淚止不住流下來,説要到單位找領導評理。王明禮一把抱住母親:“娘,咱是軍人,提那麼多要求幹啥?不能再給組織添麻煩了!”

  正是憑著這種幹勁,王明禮在收發員崗位上一幹就是10多年,收發信件10萬多份,沒出現過一次差錯。

  紮根農村,

  遇到困難衝在前

  隨著通訊條件的改善,收發員慢慢失去了應有的功能。2000年,已近不惑之年的王明禮主動請纓,申請下鄉駐村,“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下鄉後,王明禮每到一個村,都會與村幹部一道組織村民修路、修小水池,帶領群眾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經果林、生態畜牧産業,得到了黨組織和農民群眾的高度認可。

  2008年3月初,烏江思林水電站蓄水發電,但庫區內仍有部分移民沒有搬遷,王明禮再向領導申請,去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三道水鄉柏楊村柏楊組是距離鄉政府最遠的村寨,從寨子到最近的鄉村公路要走四五公里山路。寨子裏有6戶人家認為政府給的搬遷補助款太少,始終不願搬遷。村民楊春茂甚至揚言:“要想讓我搬出去,除非把我拖走。”

  了解情況後,王明禮打起背包住進了寨子,並主動找楊春茂當聯繫人。

  見楊春茂上山幹活,王明禮也扛著鋤頭跟著上山,一面幫他幹農活,一面做他的思想工作。義肢磨壞了,王明禮悄悄用鋁絲將義肢捆緊,繼續行走;殘端傷口處磨破發炎了,王明禮悄悄抹點消炎止痛藥。在柏楊組的20多個日夜裏,6戶人家沒人知道王明禮是殘疾人。

  一天下午,王明禮冒著大雨去楊春茂家,在路上遇到楊春茂正牽著耕牛回家,兩人結伴而行。路過一座簡易木橋時,木橋突然斷裂,耕牛掉進河裏,王明禮毫不猶豫地縱身跳進湍急的河流中,追趕被沖走的耕牛。

  事後,楊春茂深感慚愧,緊緊握住王明禮的手:“啥也不説了,我明天就帶著大家搬家!”

  2010年3月份,王明禮被選派到孫家壩鎮石門坎村開展幫扶工作。當時全村一半的村民小組散落在山裏,不通路、不通水,年每人平均收入只有幾百元。

  為了解決群眾吃水難題,王明禮挨家挨戶敲門,發動村民自力更生挖水池。“修不完水池不下山。”他在鄉親們面前拍著胸脯立下承諾。

  40個日夜,王明禮吃住在山上,和群眾一道挖土方、搬石頭。高強度的勞動使他的殘腿傷口破了皮、發了炎,他也只是悄悄吃上兩片止疼藥。就這樣,一共50多個小水池如期完工,2公里長的通村公路也隨後建成,為當地發展特色産業打下了基礎。

  因駐村工作突出,王明禮在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銅仁市“百佳駐村幹部”。面對榮譽他説:“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就應該永遠聽黨指揮,自覺服從組織安排,到最艱苦最困難的地方去錘鍊;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就應該衝鋒在前,吃苦在前。”

  上圖:萬家山茶園一角。 左下圖:王明禮(右)與村民一起勞動。  右下圖:王明禮在茶園查看茶葉長勢。(資料圖片)

  決戰貧困,

  帶領鄉親立新功

  擔任村幫扶幹部期間,王明禮發現農村的一些退伍軍人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退伍後的生活並不好過。

  看到戰友和鄉親們忍受著貧困的折磨,王明禮心裏很不是滋味。如何幫他們找到一條致富路呢?幾經調研思考,王明禮最終把目光投向歷史上的晏茶産地——萬家山。

  萬家山地處武陵山脈與大婁山山脈之間,亂石嶙峋,荊棘叢生,在當地人眼中,是一座“三不通”的“死山”。

  如何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刨出茶園?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但王明禮深信,思南的茶葉歷史悠久,歷史上能産出好茶,今天也一定可以。

  2005年,王明禮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又向親朋好友借了60多萬元,拖著殘疾的雙腿,帶領退伍戰友們打響了“征服”萬家山的第一炮。

  為了爭分奪秒,王明禮在山上搭帳篷住,領著村民沒日沒夜地辟荒山、開新路、種茶苗,平均每天勞動10多個小時。手磨出了血泡,貼上創可貼;傷腿發炎了,趁夜晚休息到就近的衛生院打吊針。

  憑藉勤勞的雙手,王明禮帶領鄉親們硬是把1000多畝荒山變成了綠色茶園。

  2008年,思南縣開始啟動實施生態茶産業發展戰略。王明禮隨即辭去穩定的工作,聯合部分退伍戰友,成立了晨曦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租賃土地、農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將萬家山的茶園拓展到了近4000畝。

  茶園建好後,王明禮和村民們還沒來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災難突然襲來。剛種上的茶苗,連續兩年遭遇大雪災害和凝凍天氣,損失近四成。但王明禮並沒有氣餒,繼續帶領鄉親們補栽茶苗。

  “不幹不行!帶領鄉親們創業,我絕不能半路當逃兵!”説起當年的情形,王明禮頗有些激動。

  如今,在王明禮和鄉親們的呵護下,萬家山茶園已輻射6個貧困村,使當地年每人平均收入從800元提升到近萬元。

  “過去,我們在部隊裏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安寧,不惜流血流汗;今天,我們離開部隊回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需要繼續弘揚部隊的光榮傳統,帶領鄉親們與貧困決戰,再現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的軍人價值。”王明禮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新偉 吳秉澤)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