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

2018-09-14 10:12:00
來源:《紅旗文稿》
字號

  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近代以來飽受外來侵略、災難深重的中國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從一窮二白到富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並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的偉大飛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成功,不僅雄辯地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極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影響力,同時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獲得了巨大發展,不斷開闢出新境界、開創出新形態。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和近代以來的中國是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命運共同體。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維繫這個命運共同體的一根紅線,是我們對於馬克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的真正繼承。今天,必須在這一理論站位上才能真正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把握時代問題、闡發時代精神、引領時代潮流,既是馬克思主義始終具有強大真理力量和生命力的原因,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歷史和理論邏輯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對任何思想的認識和評價都依據于它對其賴以産生的那個時代及其特徵的把握程度,而對時代、時代潮流和時代精神的科學把握,則是馬克思和他的繼承者們在思想上一脈相承的特點。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梅林曾深刻指出,對於馬克思偉大思想的出現,在過去的時代就是最天才的頭腦也不能把它硬想出來,只有在人類歷史的一定點上才能揭穿它的秘密。(梅林:《保衛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因此,認識馬克思,必須認識産生他的那個時代;評價馬克思,必須著眼于馬克思對於時代的把握;繼承馬克思的精神財富,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科學把握時代的立場觀點方法。

  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顯著時代特徵是兩大革命交替、兩大思潮交匯。具體地説,當時還處在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但現代無産階級革命已經步入了世界歷史的舞臺,並展現出日益強勁的發展勢頭。與此相應,代表新興資産階級思想成果的古典思潮風頭正勁,支配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歷史視野,而代表早期工人階級不成熟狀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也應運而生,開拓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和探索路徑。伴隨著時代的大變動,是歷史場景的快速切換,社會矛盾的錯綜複雜,困難挑戰層出不窮,出路前景迷霧重重。所有的困惑集中在資本主義發展産生的兩大悖論上:一是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和貧困的空前加劇並存,二是物質財富的豐富多樣和人的片面發展同在。儘管各種思想流派都貢獻了自己的思考,但只有馬克思解答了這一時代悖論。

  把握時代的關鍵,在於破解“時代之問”。雖然對於時代的挑戰人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知,但是難在正確地提出問題。“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頁)在馬克思時代,“人的解放”已經喊了幾百年,但都是空洞的幻想,脫離現實的口號,怎麼才能轉變為具有實踐意義的時代命題呢?只有馬克思以深邃的歷史唯物主義眼光第一次提出,人的解放必須歸結到無産階級的解放,“19世紀革命的秘密:無産階級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頁)無産階級的解放因而真正成為人類解放的時代問題。

  可見,把握時代的困難在於發現堪當大任的新階級。在歷史交替的大變動時代,發現新階級並不容易。最為明顯的是無産階級的貧困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變革討論,雖然已經引起了普遍關注,卻未能跳出資産階級社會私有制的狹隘眼界。馬克思第一個看到了無産階級革命取代資産階級革命、共産主義運動取代啟蒙運動的歷史趨勢。馬克思不僅從近代以來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歷史考察中發現了現代無産階級,不僅從親身組織的國際工人運動中完成了同工人階級的結合,更從巴黎公社的偉大革命中看到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確立了通過無産階級專政過渡到無階級社會的思想。

  今天,“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頁)從時代特徵上看,我們確實正在經歷類似馬克思生活時期的歷史場景,這就是“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當代世界呈現出深刻複雜變化的態勢,充滿著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遠遠超過人類應對挑戰的共識,發展的機遇隱藏在層出不窮的挑戰中,人類的共同利益分割在局部利益的凸顯和衝突中,歷史潮流在諸多逆流和漩渦的干擾下時隱時現。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著新的重大抉擇。回答這些時代之問,必須不畏浮雲遮望眼,善於撥雲見日,認清世界大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判斷時代潮流必須依據客觀歷史規律的觀點,關於把歷史潮流和它所包裹的外衣進行科學剝離的觀點,關於依託新的社會力量推進歷史潮流的觀點等,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運用,為我們判斷時代、認清時代潮流奠立了堅實基礎。可以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是基於當代中國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對我國所處的新歷史方位所作出的科學論斷,同時也是基於當代世界格局和新秩序,特別是當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所作出的重大判斷。

  新時代所確立的歷史方位,表明當代中國與當代世界正處在一個大轉折的歷史關頭。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既有幾千年光輝燦爛、從未中斷的驕人歷史,又有近代以來任人宰割、國破家亡的百年恥辱,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經過百年奮鬥,終於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發生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巨變,必然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歷史的進程。新時代所確立的歷史方位,表明我們堅定不移地把和平發展視為當今時代的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徵,表明我們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中國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表明我們把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建立當代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指導思想。對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與資本主義加以切割,在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和第三世界國家、新興市場國家一道發揮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主力軍作用,促進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規則的建立等,都是引領時代潮流的創舉。

  二、確立以現代工人階級為核心的人民歷史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

  歷史總是人的歷史,關鍵是誰創造歷史,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人如何認定。從世界觀上看,歸根到底是兩種認定:一是個體主體,這種認定與人們的經驗似乎吻合,人的存在首先是有生命的個體。但是,生物意義上的個體並非歷史活動的主體,只有在不斷解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中,通過社會化過程才能形成歷史活動的主體。從抽象的個體主體出發,從認識論看,肯定沒有客觀規律,即便有也不可知。因而歷史的創造源泉最終只能訴諸抽象的人性,或所謂的“重疊共識”。而從政治實踐看,把抽象的個人當作歷史活動的主體,無論多麼冠冕堂皇,最終必定是維護少數特殊個人的統治。二是確立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必須突破人民是個人的集合體、人民利益是個人利益相加這一錯誤認知,闡明人民作為歷史活動有機主體的科學性。有了人民主體,歷史才有客觀規律可循,認識和掌握歷史規律才成為可能。可以説,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從根本上是兩種歷史主體的對立;唯物史觀是人民史觀,而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觀歸根到底是個人史觀。

  確立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必須解決人民是如何創造歷史的這一難題。利益是歷史活動的動力,個人主體論和人民主體論分別依託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因此,解決人民創造歷史的關鍵是闡明普遍利益的現實性。馬克思的發現歸結起來,就是指明在存在階級利益對抗的社會,人類普遍利益唯一可能的現實形式是革命階級的階級利益。他的研究表明,歷史,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史表明,任何一個試圖領導革命的階級,其階級利益必然這樣那樣地和人類的現實普遍利益相吻合。充當解放者角色的“這個階級與整個社會親如兄弟,匯合起來,與整個社會混為一體並且被看作和被認為是社會的總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臟”。(《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頁)因此,人民和人民利益總是由先進的革命階級代表的。區別僅在於作為剝削階級的革命階級代表人民是暫時的,只有無産階級能夠持久地代表人類的普遍利益,因而是唯一能夠衝破資本主義狹隘個人關係的社會力量。

  可見,馬克思視域中的人民不是個人的集合體,而是以先進階級為核心、勞動群眾為基礎、一切順應歷史發展的集團和個人為外延的有機整體。只有從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上,從階級關係和階級鬥爭上才能理解人民主體,它包含大多數個人但不能歸結為個人,它代表了大多數個人的根本利益但不能化約為個人利益。確立人民歷史主體地位,通過無産階級的解放運動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真理力量的根源所在。

  中國共産黨在今天的使命,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要為世界人民謀和平發展。不僅致力於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這種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和共産主義的偉大前景緊密相連,而且把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追求,充分表明具有堅定共産主義理想信念的中國共産黨人,從“初心”上就杜絕了宗派情緒和狹隘的民族主義,註定其要沿著人類文明大道不斷開拓前行。中國共産黨不僅沒有一黨之私,也沒有一國之私,是真正立足中國、胸懷世界的偉大政黨。這一崇高的宗旨使命,不僅是我們能夠奮鬥不息的力量源泉,而且是我們堅信自己事業正義性的戰略定力的堅強依託。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實踐基礎。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執政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制度設計,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等等,有力保證了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在兼顧所有人利益的同時,突出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産生活,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20年全部消除貧困人口;突出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鍛造國之重器,堅決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等等。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堅持和創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正在走出一條打破“國強必霸”邏輯的強國之路。這一發展思維的特點就是,將他國的發展視為本國的機遇,將本國的發展轉化為他國的機遇,在互利合作中實現共贏。實現這一發展思維,關鍵在不稱霸、不以自我為中心、不偏執于一己之私、更不試圖坐享其成。中國人民深知,天上不會掉餡餅,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歷史的大變動和轉折正是這樣發生的。中國在自身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對世界的影響力、感召力也不斷增強。“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反而是我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積極主動同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作鬥爭。這説明,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頁)中國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央,既是體現和平發展的世界潮流的重大事件,又進一步增強了和平發展不可逆的時代潮流。

  三、堅定不移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勇於自我革命的理論品格,是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源,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創新、永葆活力,從其自身看,就在於具有自我革命的理論品格。馬克思在創立自己的思想之初就提出,要體現徹底的批判精神,“就是説,這種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也不怕同現有各種勢力發生衝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的集中表現。大家知道,馬克思對自己的思想和著作總是根據實踐的發展進行必要的修改,包括根據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根據古代社會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共産黨宣言》進行修改。歷史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和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緊密聯繫。無産階級革命為什麼是無産階級完成自己歷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在馬克思看來,“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夠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髒東西,才能勝任重建社會的工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3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因此成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基本遵循。由此也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即堅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不會過時;同時堅信馬克思主義要隨著實踐、時代、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這種科學態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純潔性、先進性的理論源泉,確保了它們在風雲變幻、道路曲折的革命實踐中永立時代的潮頭。

  中國共産黨之所以信仰馬克思主義,就因為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由此決定了中國共産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這也從根本上奠定了科學信仰和科學理論的內在統一,把堅定理想信念奠立在科學理論的武裝上,把牢記使命奠立在完成使命的現實實踐之中。從世界觀上看,就是解決信仰和科學的統一,價值和真理的統一。我們事業的正義性來自科學性,它不僅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還是對歷史客觀規律的掌握;我們的頂層設計不僅要有歷史和現實的依據,還要有科學理論的支撐;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不僅有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還有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支撐。

  實現理想、完成使命,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因此必須自覺塑造革命精神。中國共産黨人的這種自我革命精神,習近平將其概括為把執政視為永遠在路上的“趕考”。要求全黨時刻不要忘記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幹得怎麼樣,是否稱職,不是自己説了算,而是由人民評判、由歷史宣告。這種評判不僅是嚴厲的,而且是持續更新的。只有清醒認識到,昨天的成功並不代表著今後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並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才能永遠保持革命的精神。

  中國共産黨人的這種自我革命精神,集中表現在把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和勇於自我革命的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我們黨之所以具有其他任何政黨、歷史集團和聖賢精英都不可比擬的強大自我革命的動力,就因為這種動力不是來自抽象的道德律令或道德人格,而是來自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所必須戰勝的種種艱難困苦的客觀需要,來自領導人民實現偉大社會革命的黨所必須具備的品格的內在需要。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制高點,我們就不會為眼前的成功所陶醉,也不會因各種風險挑戰而轉向;傳承發展了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肩負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厚望,我們就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和永不枯竭的創新源泉。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講席教授、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