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美黃河行】“環境好不好 看鳥就知道” 黃河生態保護讓人與鳥和諧相依

2018-09-09 13:27: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走進西湖,生態濕地體驗區、文化藝術展示區、生態郊野體驗區等區域各有各的風情。除了具有多功能的生態平衡作用,開封西湖也逐漸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未來網鄭州9月8日電(記者 劉文靜)“環境好不好,看鳥就知道。候鳥和人不一樣,人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但鳥兒們是來回飛的,哪的環境好,它就飛到哪,鳥類的數種量可是生態環境的晴雨錶。”黃河濕地孟津管理局局長孟科峰告訴記者。

  黃河之濱是候鳥的天堂,在河南,黃河濕地上常常能看到這些空中“精靈”的身影,它們呼朋引伴,紛紛落腳至此。鳥兒的棲息,恰恰印證了黃河濕地生態環境的良好。但這背後,是人們多年來為保護黃河生態所付出的努力。

  十萬多只鳥的樂園:最原生態的地方才是鳥兒的天堂

  記者來到河南省孟津縣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一條小路蜿蜒向前,四週都是莊稼和林木,直到門口,巨大的“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字才映入眼簾,整個保護區仿佛世外桃源一般,隱匿在田園深處。

  “為了保護好這一方黃河濕地,保護區內不修水泥路,只有碎石路,而且也不讓外人進入,不接待遊客,所以可能比較難找。”孟科峰笑著告訴記者。原來,為了保護好這一方濕地,這裡的一切都盡可能的保留著最原生態的面貌,一萬五千公頃的面積內,只設置了四個瞭望塔,70多個監控攝像頭。目之所及,看似是雜亂無章的草木,實際上這卻是鳥兒最喜愛的,未被破壞的樂園。

  據了解,河南省孟津縣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5年8月成立,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北部,地處黃河中游。保護區東西長59公里,南北寬0.5—5公里,是以保護水禽及其濕地生態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

  孟科峰介紹,保護區總面積15000公頃,內有河道水域生態系統、河灘生態系統、沼澤生態系統、林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自然條件較好,水生動植物豐富,為水禽創造了活動、覓食及隱蔽的棲息地,可進行與濕地和水禽有關的觀測研究。

  目前,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256種。其中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大鴇、黑鸛等11種。“以鳥中熊貓黑鸛為例,它是世界瀕危珍禽,是反映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重要物種之一,據專家研究統計,全國大概有3000多只,而今年保護區內的一個黑鸛群就有68隻。”

  此外,該保護區還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灰鶴、大天鵝等32種,河南省重點保護動物30種,鳥類數量達10萬多只。

  孟科峰介紹,近年來,保護區內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採取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濕地生態恢復工作,高標準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屏障。此外還建立健全了濕地保護體制機制,不斷提高濕地保護率,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改善濕地生態功能,讓濕地真正成為鳥類繁衍生息的美好家園。

  白天鵝從幾十隻到6000隻:黃河濕地修復創造生態奇跡

  “以前環境最惡劣的時候,我們這最多只能看到幾十隻白天鵝,但是現在天鵝的數量已經增加到6000多只了。每年冬天的時候天鵝飛回來,是整個三門峽最大的喜事,大家都跑到濕地公園來迎接它們。有遊客曾説,天鵝下水的時候,湖面上就像下餃子一樣,場面十分壯觀。”天鵝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一名講解員笑著告訴記者。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門峽的市民們驚喜地發現,城市中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白天鵝。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都有成百上千隻白天鵝在濕地公園的天鵝湖棲息越冬,冬天的黃河水是清澈的,潔白美麗的白天鵝與碧波盪漾的河水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但是好景不長,二十世紀初,隨著三門峽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三門峽的濕地日益減少,這些“小精靈”只得選擇了離開,據監測,當時天鵝湖內天鵝數量僅有幾十隻。為了“保護濕地 留住天鵝”,三門峽市上下全身心投入到了保護濕地的行動當中。

  他們清除水藻、清淤、種植水生植物、不斷修復濕地,還設立保護區、開展“愛鳥周”和“保護白天鵝宣傳日”活動、打擊非法涉獵野生動物行為,天鵝湖濕地公園、黃河公園也相繼被建立起來。

  如今,在這片黃河濕地的吸引下,鳥兒們流連忘返。城市中優美的自然環境、廣闊的濕地、豐富的動植物種類也為人與動物和諧共生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黃河在治理中也逐漸斂去了“脾氣”,像一位母親,溫柔地眷顧著這裡的每一個生靈。

  北方西湖:古城新“網紅” 可觀風景亦可防洪排澇、補水生態

  一大早,開封西湖邊就已經有了不少遊人,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在沙灘上玩耍,旁邊廣場是正在晨練的市民。雖然是城市湖泊,但也不時能看到幾隻水鳥掠過水面,湖堤樹蔭中也傳來陣陣悅耳的鳥啼聲,一座城市仿佛正在醒來。

  “現在開封西湖已經成網紅景點了,不僅開封本地的市民來西湖散步休閒,開封周邊城區,特別是鄭州的很多市民都會驅車來西湖遊玩。”開封西湖的相關負責人笑著告訴記者。

  三年前,聞名中外的中華八朝古都開封添此新風景。“彰顯西湖之美,弘揚開封之魂”,開封市以打造新區北方水城新景觀為目標,利用鄰近黃河的區位優勢,建造開封“西湖”,2015年10月正式面對遊客開放,是一個新興的文化休閒娛樂、公益合一的風景園區。

  “西湖由西幹渠引黃充水,總面積5.6平方公里。建成後,將替代原來的水系功能,不僅成為開封市的泄洪通道防洪排澇,又能向乾旱農區輸送農業用水,並向新、老城區生態水系補給生態用水,為市民提供生活用水,對改善開封的生態、宜居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湖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走進西湖,生態濕地體驗區、文化藝術展示區、生態郊野體驗區等區域各有各的風情。除了具有多功能的生態平衡作用,開封西湖也逐漸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據了解,景區的園林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數百種植物佈滿東西兩岸,春有隋提煙柳、花海融春,夏有金池夜雨、樓臺明月、瞻影行雲,秋有翠幕涵秋、汴水秋聲,冬有汀洲冬雪。鄭開大橋和東京大橋如長虹臥波,連東貫西,橫跨在湖面上,蔚為壯觀。

  據了解,目前西湖一期工程已經建成,佔地面積6500畝,水庫庫容量1000萬立方,為小1型水庫,只有防洪、除藶、灌溉、城市生態用水、生態景規及城市生活用水備用水源地等綜合功能。而二期工程即將啟動,為濕地、滯洪區和綠化景觀,屆時將成為開封市的綠色之軸、生態之軸、文化之軸和景觀之軸。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