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引領與精神動力

2018-09-05 13:02: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王海濱

  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當代中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諸多要素和關係交織起來的圖景、一派生機勃勃的變化發展景象。馬克思主義關於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啟發我們的改革不能顧此失彼或時斷時續,而應該堅持全面性、綜合性和不間斷性的改革,即全面深化改革。

  實踐發展催生思想創新,新的思想理論又指導著新的實踐,新思想和新實踐就在這樣良性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前進。在當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領、方法啟迪、智慧滋養和精神激發。

  思想引領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歷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面前的歷史性課題。作為對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思想理論回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的基本內容和“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大成,是各種實踐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理論提升,是對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經驗的本質性、原理性概述。

  從總體上看,根據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並且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樣綜合性的系統改革工程,離不開統一的思想和協調的行動,離不開系統的設計和統籌規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具體的政策指導。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總體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堅定的思想指導、理論支撐和戰略支援。

  具體而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中,既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把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為在各項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的基本方略之一。這就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關鍵”(即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説明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能力。”)提供了具體的目標引領和理念支撐。

  思維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們善於處理整體和局部、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普遍和特殊等關係,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和辯證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具體的方法指導和思維能力支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思維方法,如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等。辯證思維方法是科學思維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全黨應在系統掌握辯證思維方法的前提下,深入學習和靈活運用包括控制方法、資訊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在內的現代科學思維方法這個巨大的方法群。

  此外,針對當前的形勢與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具體提出過諸多思維方式。其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與全面深化改革密切相關。這四種思維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核心,分為三個層次,即“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主要針對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位,是從大尺度和“高度”上來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思維針對的是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性、關聯性和系統性等問題,主要解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與一域、普遍和特殊、抓住重點帶動一般等一系列重大關係的思維原則;創新思維,源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實踐基礎和歷史方位,是解決改革的與時俱進問題的思維原則;底線思維,針對改革要有邊界約束,在改革中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邊界,也要保持力度、速度節奏和秩序等方面的可控性。這四種思維還體現出這樣的層次關聯,即“歷史定位(戰略思維)—總體框架(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操作規範(底線思維)”。

  理論智慧

  黨的領導幹部熟稔于實踐工作,擅長于解決具體問題,而對於運用理論框架、培養世界眼光和掌握現代綜合治理能力則相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在這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輸送了大量理論智慧。其中,有些理論智慧對於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至關重要且非常管用。

  其一,“定位、定標、定法”的戰略框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有著明確的歷史方位感,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也有著清晰的總任務,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同時也明確了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的基本方略。這裡貫穿著鮮明的“定位、定標、定法”的戰略框架。歷史唯物主義注重從社會結構和歷史過程的角度研究問題,強調社會結構狀況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狀況,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方法,從“靜態”講,是社會結構分析;從“動態”講,是歷史過程分析。

  歷史過程分析,就是既要劃清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把握各個歷史階段之間的歷史演進關係,又要確定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歷史任務或目標,還要選定實現這一歷史任務或目標所需要的相應路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把社會發展看作一個具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定位、定標、定法”是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定位,就是確定歷史方位和歷史發展階段;定標,就是確定一定歷史方位和歷史發展階段中的首要根本任務和目標;定法,就是確定實現首要根本任務和目標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其二,“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互動。一般而言,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穩定是條件。改革發展穩定良性互動,以改革促進發展和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是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積澱出的基本經驗,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涵的一個重要智慧。我們要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對像是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以及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目的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不斷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樣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偏離“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互動這一基本經驗和重要智慧。

  其三,“動力、平衡、優化”的運作機制。從機制上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涵著綜合運用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優化機制的內在要求。2017年初,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曾運用三大機制的分析框架,分別從動能不足、發展失衡、治理滯後三個根本層面,分析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困境的三大矛盾,認為這是全球發展的三大根本問題。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主要是通過改革,以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通過解放思想與政策動員、組織動員,以及運用市場機制與資本運作的驅動作用,使人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讓一切創造源泉涌流,讓一切創新能力迸發,有效激發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創新活力。在我國“發展起來以後”,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貧富懸殊、發展失衡、矛盾增多、社會無序的問題。之後,我們把改革的重點放在解決“社會平衡、和諧和穩定問題”上。從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到進一步注重解決發展平衡、和諧、穩定問題,是我國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內在邏輯與基本經驗。今天,我國發展動力不足、創新活力不夠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仍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深層次上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要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進社會活力;要促進公平正義、解決民生問題、增進人民福祉以保持社會平衡;通過持續改革,充分發揮具體制度和政策的靈活性,不斷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説是通過激發動力、保持平衡和持續優化,解決三大機制上存在的問題:一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用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解決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問題;二是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以解決好社會公正和諧穩定問題;三是通過全面科學統籌謀劃的優化,解決好發展動力與發展平衡良性互動的問題。

  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精神狀態是“偉大鬥爭”的內涵之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要確保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培育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對於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而言,具有強勁的內在推動力。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每次黨代會都鮮明強調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回答“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推進事業的根本問題,滋養鬥志、昂揚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一些黨員幹部精神懈怠,更強調精神狀態問題。在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統攬“四個偉大”的實踐過程中,也有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的問題。偉大,即不計私利,敢於擔當和勇於奉獻,這對於共産黨人的精神動力和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自我革命精神”,也包含對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的一種宣示。中國共産黨人的自我革命精神,不僅不會削弱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也不會影響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堅強領導核心擔當。恰恰相反,它會不斷鑄就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優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中國共産黨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在曲折中發展和前進,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不斷地走向成功,成為一個偉大的黨,並不是説我們黨從來不會犯錯誤,而是我們黨能夠依靠對歷史規律和人民利益的遵循與堅持,憑藉不忘共産主義遠大理想的價值取向和境界追求,從而不斷勘誤糾錯,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獲得了更大的生機和活力。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自我革命精神,推動著中國共産黨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堅持改造主觀世界,達致共産黨人的崇高境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過程也將是鑄就中國共産黨人精神優勢的過程。

  在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以後,要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艱難險阻和諸種風險必然會比以往更加嚴重,除了在客觀上要求中國共産黨人繼續把握規律和順應民意之外,在主觀上也需要激發偉大鬥爭和自我革命的精神狀態與奮鬥姿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內在蘊涵的精神追求,及其對於共産黨人激發精神動力和提升精神境界的要求,必然能夠為勇於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共産黨人激發充沛飽滿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