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瞭望|這18年,中非合作論壇收穫了什麼

2018-09-03 12:21:00
來源:瞭望
字號

 

  文/曾愛平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副所長

  始於2000年的中非合作論壇迄今已走過18年。18年來,中非合作成績斐然,論壇成為中國提倡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的先行者,並在世界範圍內産生積極、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引領國際對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幟。

  9月3~4日,中非合作論壇第三次峰會暨第七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基於以往發展成就,中非合作論壇將提出更多促進中非合作和非洲發展的重大務實舉措,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再添新動力。

  論壇18年碩果纍纍

  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開展集體磋商和務實合作的有效機制和平臺,推動中非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中非合作碩果纍纍。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北京部長級會議主要出臺了四項舉措:中國將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減免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債務;提供專項資金支援中國企業赴非投資;設立非洲人力資源開發基金為非洲培訓各類人才。

  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中國繼續增加對非援助,三年內為非洲培訓1萬名各類人才;對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給予免關稅待遇;擴展旅遊合作;促進民間交流和往來。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宣佈八項政策措施:中國擴大對非援助規模;三年內向非洲提供50億美元兩優貸款;成立中非發展基金鼓勵中國企業赴非投資;援建“非盟”總部會議中心;免除有關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債務;進一步向非洲産品開放中國市場;在非洲共建3~5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三年內為非洲培養培訓1.5萬名各類人才等。

  2009年11月,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中非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夥伴關係;啟動“中非科技夥伴計劃”;設立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免除有關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債務;給予與中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95%的産品免關稅待遇;提高非洲實現糧食安全能力;提供醫療設備和抗瘧物資,培訓3000名醫護人員;援建50所中非友好學校,三年內為非洲培訓2萬名各類人才;啟動“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等。

  2012年7月,論壇在北京舉行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中國決定向非洲提供優惠貸款重點支援非洲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各領域對非援助;支援非洲一體化建設;倡議開展“中非民間友好行動”;發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夥伴倡議”。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舉行,雙方決定實施“十大合作計劃”,涉及非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交流、和平與安全等領域。“十大合作計劃”全方位地展現和概括了中非在各個領域的合作現狀和深度。

  中非合作論壇成果遠不止于歷屆會議上有關成果和舉措的落實。它帶動和促進中非關係在更廣闊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中非高層互訪更加頻繁,政治互信和戰略協調水準不斷提高。中非領導人共商國是,加強戰略引領,充實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內涵,併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與非洲發展的聯動效應日益凸顯。中國對非貿易和投資直接促進了非洲經濟的發展,提高了非洲資源類出口産品的價格,並降低了非洲市場上消費品的價格。中國對非洲基礎設施、製造業和建築等領域的投融資正在逐步改變非洲大陸的面貌和城市的天際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非日益廣泛而密切的人文交流也在促進中非的相互了解和認知,為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夯實民意基礎。

  尊重非洲國家發展訴求

  歷屆中非合作論壇推出的合作舉措覆蓋面廣,充分滿足和尊重非洲國家發展關切與訴求。

  首先,中國多次免除非洲有關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欠華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減輕了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

  其次,中非合作論壇高度重視培訓非洲人力資源,幫助非洲國家改善教育基礎設施。非洲國家來華參加各類培訓項目的官員和技術人員越來越多。中國為非洲留學生提供的政府獎學金名額也不斷增加。

  再次,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提高非洲實現糧食安全的能力。中非合作論壇為非洲國家至少援建了30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向非洲派遣了百餘批農業技術專家組,幫助非洲培養農技人員。

  第四,深化中非醫療衛生合作,維護非洲民眾健康。中非合作論壇至少為非洲援建了30所醫院和30個抗瘧中心,多批次提供各類醫療設備和抗瘧藥品。中方醫務人員在非洲開展“光明行”活動,為非洲白內障患者提供相關免費治療。2016年以來,中國還參與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支援中非各20所醫院開展示範合作,加強非洲醫院專業科室建設,鼓勵中國企業赴非洲開展藥品本地化生産,提高藥品在非洲的可及性。

  第五,促進中非貿易平衡,不斷開放中國市場。中國已承諾向與我國建交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95%的産品提供免關稅待遇。中國還在眾多非洲國家實施貿易促進援助項目,支援非洲改善內外貿易和投資條件,幫助非洲提高海關、質檢、稅務等執法能力,開展標準化和認證認可、電子商務等領域合作。

  第六,不斷擴大對非投融資規模,支援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中國企業赴非投資興業,助力非洲中小企業發展。中非合作論壇為非洲提供兩優貸款額度,設立了中非發展基金、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和中非産能合作基金。

  第七,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夯實中非合作民意基礎。中非人員往來頻繁,直航路線增多,旅遊合作方興未艾。文化節、藝術節、電影電視周、青年聯歡節等人文合作形式多樣。青年志願者、學者、智庫、新聞記者、科技工作者和工青婦等日益廣泛的專業人士和民間團體均已加入到中非合作的洪流。

  第八,建設性介入非洲和平與安全事務。中非合作論壇倡導“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理念,支援非洲獨立自主解決內部衝突,讚賞“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中國支援非盟在非洲開展維和行動,助力非洲常備軍和危機應對快速反應部隊建設,承諾繼續參與聯合國在非維和行動,支援非洲國防、反恐、防暴、海關監管和移民管控等方面能力建設。

  中國為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惠貸款的出發點,是幫助非洲打破資金、人才和基礎設施匱乏的發展瓶頸,幫助非洲改善投資環境。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也是各國發展的普遍經驗。中國的政策初衷是通過自身發展帶動非洲發展,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環顧全球,有誠意幫助非洲應對發展挑戰的國際對非合作機制並不多,有能力幫助非洲破解發展瓶頸的國家也不多。

  引領中非合作和國際對非合作

  誠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所言,今天中非合作論壇已成為中非合作的響亮品牌,也成為引領國際對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幟。

  首先,中非合作論壇有力推動了中非整體合作的迅猛發展,使中非關係舉世矚目。它深化了中非傳統友誼和政治互信,引領中非關係全方位發展。中國已連續九年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國,是非洲最重要的外部投融資來源國之一,是非洲交通和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大貢獻者,帶動中非共建了諸多經貿合作區和工業園區,支援了非洲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進程。

  中非合作大家庭成員不斷擴大。2000年,有8個非洲國家未與中國建交或復交。2003年以來,賴比瑞亞、塞內加爾、查德、馬拉維、南蘇丹、甘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先後與中國復交。2018年5月26日,布吉納法索與中國復交。

  其次,中非合作論壇成功探索了中國多邊外交合作機制。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之間創新交往與合作模式的典範。從籌辦論壇開始,中國就一直踐行“共商、共建、共用”的合作理念。中非一起商量、一起做事和一起受益。中非合作論壇為中國後來倡議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中阿合作論壇和中拉合作論壇等多邊機制提供了有益經驗。

  再次,論壇顯著提高了非洲的國際地位,並開始引領國際對非合作。論壇重塑了國際對非合作範式和規則,為非洲提供了另一種新型夥伴關係。中國對非政策講究“真實親誠”,助力非洲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受中非合作論壇影響和帶動,韓國、巴西、印度、土耳其和伊朗等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加強了對非合作,舉辦類似論壇或峰會。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受到論壇務實行動的衝擊,加大了對非洲的關注和投入力度,並開始部分調整各自對非政策,以便增強自身對非合作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中非合作論壇使非洲國家見證了另外一種對非政策和發展模式,並切實從中受益。中國始終尊重非洲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對非洲各國平等相待,並一直致力於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對非洲發展的貢獻看得見摸得著,使非洲擁有更多國際合作夥伴與自主選擇權。

  最後,論壇還促進了國際關係的民主化,改善了全球治理。中非合作論壇是中國倡導的“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的踐行者。人類歷史上的國際關係充斥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以實力和強權為基礎的傳統國際關係中,強者視平等為無物。中非關係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可謂國際關係的楷模,代表著國際關係發展的新趨勢。非洲的發展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內容。國際社會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體系的努力,離不開非洲的和平與發展。論壇對非洲發展的貢獻,即是對人類共同發展和改善全球治理的貢獻。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範,有助於非洲的發展壯大和全球南北關係的平衡。在中非合作論壇帶動下,聯合國、G20和金磚國家等國際機制更加重視非洲議題。

  中非合作前景廣闊

  展望未來,中非合作論壇發展前景異常廣闊。中非深化互利共贏合作是歷史的潮流和時代的呼喚。在堅持以往有效合作路徑的基礎上,論壇可繼續加強機制建設,促進中非合作提質增效,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發揮更大作用。

  首先,進一步加深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強化發展戰略和政策對接,鞏固執政黨能力建設合作。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重大發展成就,積累了豐富的治理和發展經驗。中國的道路、理論和制度豐富了國家治理學説,給世界上那些希望既加快發展又能保持自身獨立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借鑒和選擇。治國理政交流是中非加強發展戰略對接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助於非洲國家提高執政黨能力建設,更好解決非洲國家在政策制定和執政效能等方面面臨的挑戰。

  其次,進一步加強中非投融資合作,鼓勵直接投資和建設運營一體化,努力破解非洲債務難題。幾乎所有後發國家在發展初期都缺乏資金、技術和專業人才。中國在成功利用外國投融資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可與非洲分享有關做法,幫助非洲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最後,牢牢把握中非合作的國際話語權。中非雙方政府、學者和媒體應加大合力,向全世界講述中非合作全面而真實的故事,歡迎第三方提出建設性批評意見,但堅決反擊缺乏事實依據的抹黑和指責,為中非深化合作和共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