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外交習語|聽!習近平講非洲故事

2018-09-03 09:43: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9月3日至4日舉行的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是中國今年舉辦的規模最大、外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主場外交,也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團圓,更是中非關係更上一層樓的一座里程碑。

  這幾年,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講過許多精彩的中非友好故事。下面,我們一起回顧和聆聽。

  故事1:塞內加爾老人“圓夢”寧夏

  “2013年,65歲的塞內加爾老人比拉馬參加‘感知中國’知識競賽。他從全球25萬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最高獎,並被邀請到中國旅遊,實現了多年的訪華夙願。”

  ——2018年7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塞內加爾《太陽報》發表題為《中國和塞內加爾團結一致》的署名文章

  “故事裏的事”:

  “感知中國”知識競賽由中國媒體發起,對中國一直興趣濃厚的比拉馬積極報名參賽。作為特等獎的獲得者,他得到了去“塞上江南”寧夏旅遊的機會,從而圓了自己的“中國夢”。首次訪華給這位非洲老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著名景點沙坡頭,他説:“乘坐沙漠沖浪車時的顛簸,讓我想到了巴黎-達喀爾汽車拉力賽--為了奪得桂冠或者僅僅是完成比賽,勇敢的車手們必須驅車穿過大片的沙漠。這真是了不起的壯舉。”

  故事2:辛巴威兒童“非愛不可”

  “據我了解,旅居辛巴威的華僑中間有一個名為‘非愛不可’(Love of Africa)的媽媽團體,還有一位連車牌號都被當地孩子熟知的‘程爸爸’(Father Cheng)。他們多年如一日給當地孤兒送去關愛和溫暖,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中津友好的‘現在時’,也培育著中津友好的‘將來時’。”

  ——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辛巴威《先驅報》發表題為《讓中津友誼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芳華》的署名文章

  “故事裏的事”:

  “非愛不可”愛心媽媽團成立於2014年,是辛巴威華商會名下的一個公益慈善組織,旨在幫助辛巴威的弱勢兒童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短短幾年時間,“非愛不可”愛心媽媽團為辛巴威幾十家孤兒院捐助食品、生活用品和娛樂設施,為50多個孤兒籌集學費。2016年8月,“非愛不可”愛心媽媽團還在哈拉雷北郊的貧民區捐建一所孤兒院,接收12名孤兒。一系列大愛無疆的善舉得到了辛巴威政府和老百姓的稱讚。

  故事3:中國玉樹有個“剛果小學”

  “2010年4月,中國青海玉樹發生強烈地震後,剛果政府慷慨解囊,向災區捐建了一所小學,薩蘇總統親自將其命名為‘中剛友誼小學’。現在,災區的孩子們有了寬敞的新校舍,他們可以安靜讀書學習,在運動場上奔跑歡笑。該校全體學生在寫給薩蘇總統的感謝信中動情地説:‘鳥兒因為有了天空的廣闊而更加自由,駿馬因為有了草原的寬廣而更加健壯,鮮花因為有了陽光雨露而更加艷麗,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剛果政府和人民的幫助而更加美好。’”

  ——2013年3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剛果共和國議會發表題為《共同譜寫中非人民友誼新篇章》的演講

  “故事裏的事”:

  2010年4月14日,中國玉樹發生地震。月底,在參加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時,剛果共和國總統薩蘇表示希望在玉樹災區捐建一所小學。中方考慮到玉樹位於青藏高原,捐建一所完整的寄宿小學成本較高、對剛果負擔較重,因此建議僅捐建一座教學樓或圖書館。但薩蘇隨即表示:“不,剛果要捐建的是一所小學,一所完整的小學,不管造價多高,剛果都會承擔。”經雙方協商,剛果共和國捐贈1600萬元人民幣用於建設中剛友誼小學。學校佔地面積是震前孤兒學校的4倍多、校舍面積是之前的近7倍。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和配套設施,能滿足240名學生的就讀需求。

  故事4:坦尚尼亞熱播《媳婦的美好時代》

  “近年來,隨著中非關係發展,中非人民越走越近。一些非洲朋友活躍在中國文藝舞臺上,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熱播,使坦尚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題為《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夥伴》的演講

  “故事裏的事”:

  2011年11月21日,斯瓦西裏語版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開播。作為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優秀電視劇走進東非”項目的開局之作,斯瓦西裏語版36集《媳婦的美好時代》是首部被翻譯成非洲本土語言並進行配音、在非洲的國家電視臺播出的中國電視劇。該劇在坦尚尼亞由當地最具號召力的人氣明星擔綱配音、重新演繹。隨後,《媳婦的美好時代》很快成為許多非洲國家的熱播劇。

  故事5:盧安達有了規模化的服裝廠

  “中國企業家積極響應卡加梅總統提出的‘盧安達製造’發展戰略,創辦的服裝公司為盧安達發展本國製造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7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盧安達《新時代報》發表題為《中盧友誼情比山高》的署名文章

  “故事裏的事”:

  盧安達政府當前正推行“盧安達製造”計劃,旨在提升本國製造業的産量和品質,以本國産品替代進口産品並增加出口。曾經,盧安達沒有真正規模化的服裝廠,只有小作坊。2015年,中國人開辦的C&H服裝廠改變了這一狀況,不僅解決了1500多個就業崗位,還為當地服裝製造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技術和裝備。“擼起袖子加油幹!”被翻譯成英語和當地語挂在墻上,8000平方米的廠房內工人們各司其職,在21條生産線上井井有條地工作。他們生産的服裝20%在盧安達銷售,80%出口歐美國家。

  習近平主席講述的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或暖意融融、或鼓舞人心,傳遞著中非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隨著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成功舉辦,相信更多的中非友好故事將會上演。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