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減貧惠民合作深入實施

2018-08-28 09:2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位於莫三比克加扎省首府賽賽的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是目前中國在非洲最大規模水稻項目。圖為不久前在萬寶莫桑農業園,收割機將稻穀傳輸至卡車。

  新華社發

  目前,非洲仍有近4億貧困人口,減貧任務十分艱巨。2015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宣佈未來3年中非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其中“減貧惠民合作計劃”回應非洲擺脫貧困的強烈願望。近3年來,隨著中非減貧惠民合作深入實施,中國與非洲分享減貧經驗和理念,很多非洲國家民眾的生活正因此發生著巨大改變。

  一個個項目有力促進了非洲的發展

  在坦尚尼亞莫羅戈羅省的佩雅佩雅村,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依託中國農業大學設立了村級減貧學習中心。2017年,全村農戶中,約有一半共207戶採用了中國的玉米種植技術。採用新技術後,玉米産量較之前增加了至少一倍,有效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

  扶貧重在“授人以漁”。莫三比克擁有豐富的耕地資源,但長久以來,由於農業技術落後,每年糧食缺口很大。在莫三比克加扎省賽賽市,由中非發展基金投資支援的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與當地農戶簽訂水稻種植合作協議,幫助墊付第一年的種植費用,並免費傳授農機操作和種植技術。2017年,賽賽農業區水稻平均畝産量從原來的不到400斤提升到約1000斤,當地450家農戶因此獲益,近3000人通過培訓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

  56歲的農婦莎莉亞就是參與該項目的一員。以前,她家裏的稻田面積很小,只能滿足一家6口人的基本口糧需求。2012年,項目分給莎莉亞1公頃試種地,並在技術、種子、機械等方面提供幫助。試種地的水稻産量可觀,如今,莎莉亞家裏蓋起了新房,購置了電視機、洗衣機和二手車。

  該項目管理方中鐵二十局莫三比克公司總經理郭煒介紹説:“過去種糧賠錢,現在當地農民的種糧收入大增,種糧積極性也提高了,爭相同萬寶項目簽訂種植水稻合同。”

  在迦納東部省阿格亞誇村,長久以來村民飲水要到村外的一個水塘去打,一個五口之家,來回三趟搬運,才能滿足一天之需。塘裏的水渾濁不清,腸胃疾病和霍亂威脅著當地人的健康。2015年12月,由江西中煤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國援助迦納打井供水項目開工,在迦納的6個省832個村援建1000口水井。如今,這些地方的村民打開水泵,便可以打到清亮的井水。據統計,約有50萬迦納農村人口將從水井項目中受益。在蘇丹、馬拉維、辛巴威、吉布地、幾內亞和多哥等國,這樣的打井供水項目還有數十個之多。

  修建鐵路、公路,援建學校、醫院,派駐醫療隊……中國與非洲風雨同舟,守望相助,一個個項目有力促進了非洲的發展,受到當地民眾的廣泛讚譽。

  “中國的生動實踐可以為非洲擺脫貧困提供借鑒”

  去年6月在衣索比亞舉行的中非減貧發展高端對話會暨智庫論壇期間,與會者爭相閱讀習近平主席的著作《擺脫貧困》,出現了一書難求的場景。“還有這本書嗎?請幫我找一本吧!”在贈書展臺前,一位非洲學者懇切地向工作人員問詢。剛果(金)阿斯論壇媒體集團總編輯何塞納韋吉表示,“非洲有數以萬計個類似當年寧德這樣的地區,迫切需要學習寶貴的減貧經驗,中國的生動實踐可以為非洲擺脫貧困提供借鑒。”

  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以及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説,“中國起步於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與非洲國家接近,因此,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所積累的經驗和形成的理論,對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更有參考借鑒價值。”

  過去40年來,中國讓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減貧的成功實踐,給非洲國家帶去擺脫貧困的希望。衣索比亞總理經濟顧問、總理府部際協調人阿爾卡貝阿克貝説,他很贊同習近平主席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倡導的“一村一品”,即每個村子都要有自己的産業特色,“産業政策必須與農業政策相結合。非洲地區多樣性強,要採取區別性的政策來推動産業發展”。

  扶貧必扶智。中國注重幫助非洲培養自主發展能力,特別是支援非洲年輕人創業,將人力資源潛力轉化為人才支撐。中方依託在非洲援建的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幫助非洲提高學校教學組織管理水準,提供學習生活物資和基本營養餐食,送文具和圖書,使更多非洲青少年享有更優質的受教育環境。

  目前,中方已在非洲培訓16.2萬名各類職業技術人員,僅蒙內鐵路一個項目,就為肯亞當地培訓了4萬多名技術工人。同時,中國為非洲國家提供4.3萬個來華培訓名額、2萬多個政府獎學金名額、1300多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即將舉行,中非領導人聚集一堂,共商合作共贏大計,將“一帶一路”建設與非盟《2063年議程》、非洲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將更好助推中非減貧發展合作,惠及非洲各國民生。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8日 03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