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圳:改革開放40年“中國矽谷”煉成記

2018-08-26 19:35:00
來源:深圳新聞網
字號

  【編前語】38年來,深圳經濟發展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和創新,百姓因此受益。現在的深圳,繁華、創新、包容、年輕……這些浮現在你腦海裏的“詞彙”,背後蘊含著哪些敢闖敢試的故事?深圳人血管裏流淌的創新DNA有怎樣的生命張力?深圳新聞網推出”見圳“專欄,用小切口和小角度,去發現並揭秘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挖掘時間的精彩沉澱,共同見證深圳大發展的精彩。

  劃重點:

  “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要始終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依法實施最嚴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創意之都。”——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

  “我們的客戶在這裡,我們供應鏈的夥伴也在這裡。整個産業就像一個溫泉,我們自然願意享受它帶來的溫暖和礦物質。所以我們選擇紮根在這樣一個地方。”——米唐科技創始人宋少鵬

  “我記得那個年代,一貨難求,很多采購員都千里迢迢從全國各地來華強北找半導體器件,很多人購得所需的器件後不忘握著我的手説, ‘謝謝你,小夥子!為我們解決了問題。’”——深圳市金城微零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桂豐

  親歷者講述深圳變化

  深圳新聞網8月26日訊(記者 劉夢婷 潘潤華 劉慶康 實習生 卓越 陸宇)“深圳一直是走在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深圳的發展代表了中國經濟蓬勃向上和未來的趨勢。”7月27日,日本眾議長大島理森在深圳開啟了他稱之為“學習未來”的旅程。這是時隔25年後,大島理森對深圳的第二次訪問。他用了“挑戰、創新、勇氣”來描述今天他眼中的深圳。他坦言,此次中國之行除了北京之外特別選擇了西安和深圳,訪問西安是為了學習歷史,而造訪深圳則是學習未來。

  8月26日,是深圳特區建立三十八週年紀念日。38年前,深圳科技資源幾乎為零,沒有一所大學,沒有一家科研院所;38年後的今天,深圳在4G及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太赫茲晶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科技創新領域處於世界前列,誕生了騰訊、華為、大疆等世界級的科技明星企業。

  這個驚人的轉變是如何實現的?答案是不斷地創新:佈局的大膽前瞻,制度的不斷變革,技術的緊跟乃至超越。 

  從“三來一補”到華強北中國電子第一街

  深圳市前副市長唐傑曾把深圳的持續産業升級比喻為“一個‘爬鍋底’的過程”: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時期,到以華強北為代表的模倣創新時期,再到創新科技之城的崛起。正是在“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浪潮下,深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為全國深化改革提供了許多可複製推廣的好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沒有技術、沒有設備、沒有資金,發展掣肘。但憑著當時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以及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深圳打開了機會的大門。

  第一批北上辦廠的港商馮志根回憶,當時香港人工(工資)比較貴,每人每天要100元,儘管如此,3000元的月薪也很難找到人。這讓很多港廠很為難——接了單,沒人做怎麼辦?因此很多港廠在找出路。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