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燕山深處騾蹄聲——北京長城的崎嶇修繕路

2018-08-25 09:5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題:燕山深處騾蹄聲——北京長城的崎嶇修繕路

  新華社記者李斌、魏夢佳

  北京東北部密雲區新城子鎮東溝村,燕山峰巒疊翠,大片玉米蔥郁喜人。

  淩晨4點,54歲農民楊成海就早早爬起來,和其他10多個村民一起,趕著14頭壯碩的騾子往山裏走。每頭騾子的背上都有兩個方筐,各裝了6塊長城磚。

  新城子鎮與河北灤平、承德、興隆三縣接壤,“一腳踏四縣”,是北京第一縷陽光升起的地方。明朝時,這裡就是戰略要地,古堡密集。今年起,村北一段近千米的長城開始修繕。因地勢險峻,車開不進山,幾十萬塊修繕所需城磚只能依靠最原始的騾馱、肩扛方式運至施工處。

  熟悉地形的楊成海就成了一名長城運磚工。一塊長城磚20多斤重,一頭騾子要馱磚近300斤。在滿是碎石的山路上,老楊拄著根粗樹枝,一邊大聲吆喝趕著騾子,一邊吃力往上走。蜿蜒山路上,騾隊依序而行,響起“噠噠”蹄聲。

  日頭越高,天氣越熱,騾子越吃不消,走走停停,不斷喘著粗氣。有一匹乾脆站在半道,任人怎麼吆喝也不走。

  “騾子走不動,卸下兩塊磚吧!”前面有人在喊。

  前幾天天太熱,有兩頭騾子走得急,摔在這路上就再也沒起來。想到這,老楊趕緊走到騾子旁,從兩邊筐裏各抱出一塊磚,放在路旁,打算下一趟再捎上去。

  蹄聲,再次響起。

  走了半小時,又來到一條小道。向上看去,叢林綠樹間,數不清的蹄印深淺不一,泥濘不堪,散落的騾糞便遍地都是,記錄了人和牲畜在這裡的無數次往返。

  老楊小心踩著腳印旁的幹泥和草根,跳躍著避開泥濘,往上繼續邁了約20分鐘,終於來到城墻墻洞下。一抬頭,一條殘破的長城已橫在眼前。

  只見崇山峻嶺間,長城依山就勢而建,墻體上長滿野草,多處坍塌,滿是碎石。10多個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一側城墻上忙著拌白灰、砌磚墻,墻洞附近的一段墻體已修補完整,露出整齊的城磚。

  楊成海將騾子牽到城墻根,將磚倒放在最靠近施工處的坡上,等工人取用。“這幾個月我每天要在這條路上走10多趟,一趟兩公里多,晚上7點才能回家。雖然辛苦,但修長城是好事。”休息間隙,他看著騾子吃了會草,就又下山再去馱磚。

  長城資源調查顯示,北京地區現存墻體總長度為573公里,其中明長城526公里;長城遺存2356處,包括長城墻體、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分佈于北部6區。

  一起上山的密雲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鄭寶永介紹,密雲境內長城始建於北齊,明代大規模重建,全長182.1公里,約佔北京長城的三分之一。因為六七十年代人為破壞及自然凍融、開裂,東溝長城段墻體坍塌損毀嚴重,多處出現安全隱患,急需進行搶險修繕。

  從山下到山上,城磚需要車運、騾子馱,從山上到墻上,騾子上不去,還需手抬肩扛。

  工人們在城墻和旁邊滿是碎石的山坡間搭了木架,用繩子挽成扣,將城磚扛在背上,小心走過“獨木橋”,將磚送至墻上。因磚沉重,每人每次只能背兩塊。而在更陡峭的城墻上,則需通過纜繩、滑道等工具,把磚運到腳手架上才能供工人使用。

  除城墻外,敵臺也部分坍塌,風化嚴重,四處縫隙,磚石散落。但由於敵臺地勢險峻,海拔近千米,無法從城墻上直接攀爬過去。要想為敵臺“治病”,“長城醫生”們還需從城墻下再探出一條山路,手腳並用,扯著樹枝,踩著石頭,向上攀爬,再經過20多分鐘,才能到達長城最高處。

  “長城基本都在山區,許多地段險峻,施工難度很大,但施工季節很短。”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東溝長城段項目負責人、55歲的張保如説,現在50多名工人都是早上五點半就出工,天黑才能休息。“施工太危險,一清理完就塌,一遇上雨也塌,因為工作太辛苦,招工也困難。”他嘆息。

  “剛到這時,根本沒有路,大家是拿鐮刀、鐵鍬現開路,修長城的路可以説是人踩出的一條路。”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古建專家、61歲的萬彩林説,水是利用水泵一級級抽上來,電則是要靠發電機,但最難的還是運材料,因為地勢垂直高度高,機械進不來,只能靠“車、騾、人三級接力”。

  寂靜大山裏,烈日炙烤下,工人們揮灑汗水,力爭用原始工藝還原長城的古樸風貌。

  北京市文物局介紹,近10年來,北京累計投入資金3.74億元用於長城修繕保護。通過環境整治、搶險性修繕,部分長城段的安全隱患得到消減,歷史景觀已得到恢復。但由於幾百年的自然侵蝕,大部分長城段仍具隱患,難抵風雨,搶險修繕任務依然艱巨。

  “長城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修繕不易,要好好保護。”下山時,東溝村黨支部書記秀海青説,村里正制定發展規劃,“希望長城修好後,能憑藉這張歷史文化‘金名片’發展生態旅遊,帶動村民致富,這也有利於更好地保護長城”。

  正説著,蹄聲響起,又有騾隊上山了。伴隨著有節奏的嗒嗒聲,騾隊身影漸行漸遠,緩緩隱沒于山林深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