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傳統産業“發新枝” 新興産業“結碩果”——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高品質發展篇

2018-08-21 22:0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銀川8月21日電 題:傳統産業“發新枝” 新興産業“結碩果”——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高品質發展篇 

  新華社記者馬俊、于瑤、許晉豫

  60年間,從3.28億元到3453.93億元,寧夏經濟總量增長了1052倍,一個適應市場需要、富有特色、高品質的現代經濟結構體系正在形成。尤其是近年來,寧夏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速,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有了信心和底氣。

(寧夏60年�圖文互動)(1)傳統産業“發新枝” 新興産業“結碩果”——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高品質發展篇 

  這是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傳統産業以新面孔示人 

  煤炭是寧夏的主要資源,60年來在開發、利用煤炭基礎上,逐漸形成以煤炭、電力、石化、冶金、裝備製造等行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在環境約束增大、投資下滑、轉型壓力陡增情況下,迫切需要擺脫慣性思維、路徑依賴,使傳統産業“老樹發新枝”。

  作為典型的高載能企業,中電投青銅峽能源鋁業公司結合下游企業需求,在企業周邊集聚了一批下游企業,年可消納鋁水40萬噸左右,既穩定了銷售市場,又優化了産業結構。

  寶勝(寧夏)線纜公司主打航空航太等高端線纜,年産值達20億元。公司副總經理夏金忠説:“以前公司要把鋁錠運到江蘇再化成鋁水,現在取消了中間環節,鋁水可以直接拿來用,成本可降低10%。”

  這只是寧夏傳統産業“發新枝”的縮影。經過轉型升級,寧夏一些傳統企業開始“上天入地”:寧夏神州輪胎公司自主研發國産大飛機輪胎;吳忠儀錶公司生産的閥門廣泛應用於深海油氣田;寧夏維爾鑄造公司研發的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鋁合金枕梁打破國外壟斷……

  這得益於寧夏每年實施10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不斷提升傳統企業科技水準,支援企業採用新技術、拓展新業態。“很多技術是買不來的,企業創新永遠在路上,一刻都不能停。”吳忠儀錶公司總經理馬玉山説。

  “寧夏不少傳統企業裝備技術水準全國領先。今年銀川濱河如意服裝公司、寧夏吉元冶金公司等12家企業被認定為智慧、綠色工廠、數字化車間。”自治區經信委副主任張宏年説,寧夏還給傳統産業持續“瘦身健體”,5年淘汰落後産能近400萬噸。

(寧夏60年�圖文互動)(2)傳統産業“發新枝” 新興産業“結碩果”——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高品質發展篇 

  在吳忠儀錶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産業園,工作人員裝配控制閥(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興産業從點向面擴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初步形成現代煤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産業集群,新興産業從點向面擴展。

  以現代煤化工産業為例,寧夏在此領域投資超千億元,煤化工産業年産值達423億元。從挖煤到輸電,從賣炭到賣油,從黑色煤炭到白色烯烴,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快速發展,在我國4個現代煤化工産業示範區中規模最大、産值最高。

  寧夏北控睿源再生資源公司每年“吃掉”周邊煤化工企業的30萬噸廢舊甲醇及混醇危險廢物,生産甲醇、甲苯、二甲苯等精細化工産品。公司總經理張景輝説:“我們將充分利用煤化工各類産品和化工廢料,不斷延伸産業鏈,逐步形成産業生態圈。”

  發展現代煤化工是寧夏“刷新”資源觀的一個體現。近年來寧夏還利用氣候乾燥、電價較低等資源優勢,發展雲計算、高端儲能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

  在雲計算方面,中衛市已形成“一雁領頭,眾雁齊飛”的發展格局,今年新建續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數據中心9個,安裝伺服器16萬台;在高端儲能材料及鋰電池方面,寧夏集聚了杉杉能源、龍能科技、漢堯石墨烯等一批企業,比亞迪公司也將在銀川市建設純電動客車及乘用車生産基地;在新材料方面,寧夏集聚了隆基、銀陽等企業,單晶矽棒、切片、組件産能分別達到12吉瓦、5吉瓦、1.5吉瓦。

  自治區主席鹹輝説:“我們要推進新興産業規模化,培育一批雲計算、智慧製造等行業領軍企業,帶動大數據、新材料、裝備製造等産業做大做強,把少數零散的‘點’拓展成多個支撐力較強的‘面’。”

(寧夏60年�圖文互動)(5)傳統産業“發新枝” 新興産業“結碩果”——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高品質發展篇 

  在位於石嘴山市的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在加工鑄件(7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欠發達地區高品質發展走新路 

  當前,寧夏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三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3%,改變了過去單純靠工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但是傳統産業多新興産業少、低端産業多高端産業少、資源型産業多高附加值産業少、勞動密集型産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産業少的“四多四少”問題依然突出。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個坎,這個坎遲過不如早過。科技創新能力弱是寧夏産業轉型的最大瓶頸,所以我們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把高品質發展的基點放在科技創新上,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説。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寧夏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從全國第29位提升至第24位,嚴格落實“創新驅動30條”,支援企業圍繞現代煤化工、裝備製造、枸杞標準化種植等重點産業建立研發平臺,實現産業鏈、技術鏈、創新鏈多重融合,使企業擁有自己的“殺手锏”。

  寧夏還不斷推進業態創新,推動大數據在交通物流、智慧製造、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創新應用,培育普惠金融、文化旅遊、醫療保健等專業服務平臺,打造跨界融合型、産業鏈貫通型、協同創新型企業。

  觀念一變天地寬。隨著觀念不斷爬坡過坎,學會抓住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孕育發展的窗口期,學會抓産業項目、抓新項目、抓科技項目、抓市場投資主體項目,加快“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寧夏高品質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