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短視頻軟體讓人一刷成癮不能自拔 專家:監管得跟上

2018-08-21 11:12: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短視頻:靠內容賺流量,監管得跟上

  抖音依然處在風口浪尖。作為短視頻産品中的佼佼者,它所代表的短視頻行業在短時間內由紅到黑,開始受到公眾質疑。

  出現這種質疑是因為,短視頻讓人們一用成癮甚至不能自拔,但是他們大多數時候並未獲得有營養的內容和有益的知識,甚至青少年也被拖下了水。

  內容的價值維度遭拷問

  幾乎為零的消費門檻、簡單的交互設計、輕鬆有趣的內容和製作者一夜爆紅的示範效應,讓短視頻行業在2017年迎來了徹底爆發,一些平臺短期內就達到了億級規模,並逐步演化成一場産業級的戰役。

  據QuestMobile 2017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年度報告顯示,短視頻獨立App行業在2017年用戶規模就突破了4.1億人,較上一年增長116.5%,用戶使用時長佔移動網際網路總使用時長的5.5%。

  2018年初,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加大,幾大短視頻平臺被有關監管機構相繼約談整改,野蠻生長的短視頻行業增長的步伐慢了下來,行業高速增長過程中産品和業務模式中的種種弊端暴露了出來。

  和佈局完善的傳統網際網路企業不同,短視頻依靠販賣內容獲取流量,並轉化廣告實現增長。就短視頻行業而言,內容能夠吸引、留存用戶,也在遭遇監管的危機。

  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師陳金玉説:“帶火爆款商品、西安重慶旅遊等,證明了抖音的用戶規模和內容影響力,但與此同時,短視頻平臺上發佈的內容越來越出格,社會上頻頻出現模倣事故的‘抖音傷’,也引發擔憂。當創作者陷入盲目追求點擊量,更需要平臺對內容和內容發佈者的嚴密把控。”

  引導傳播已是當務之急

  短視頻行業發展過於迅猛,國內外都無管理先例可循,當行業標準和權責劃分都處模糊之時,被流量依賴掣肘的短視頻平臺如何隔絕用戶的違規行為,如何引導用戶傳播正能量,已成當務之急。

  陳金玉説:“拖青少年下水的説法過於嚴重,但作為一個短視頻平臺,保持內容的積極健康始終是重中之重,平臺若不能及時控制內容,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副總編輯李彤透露,字節跳動已率先梳理了網路公序良俗標準,李彤説:“目前已經執行10個大類超過400條標準,並根據社會的演變持續豐富公序良俗標準的內容。”

  另一個短視頻平臺快手推出了官方賬號“快手小管家”,定位於獎懲分明的執法者,對違規用戶和內容進行公示通報,對積極維護社區環境、舉報違規內容的用戶予以獎勵,引導輿論風向並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社區生態環境。

  而據記者調查,抖音平臺7月封禁近4萬個賬號,清理3萬餘條視頻。同時啟動了“向日葵計劃”,在審核、産品、內容等層面推出10項措施,這是國內短視頻平臺首個專注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系統保護計劃。

  網路權益保護仍是新課題

  對於有著大量未成年用戶的短視頻平臺來説,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短視頻,如何構建妥善的防沉迷機制等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部長王四新説:“未成年人網路權益保護是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能一齣問題就將板子打在政府、服務提供商或家長的頭上。在責任體系的構建上,也需要體現各方的角色分工、角色定位,切實使各方都能嚴格履行責任或義務,共同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環境,共同呵護未成年人成長。”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網際網路環境下的網路權益保護,要超越簡單“保護主義”的思維和範疇,讓網際網路助力公共表達和自我實現。在此基礎上,要倡導“多元共治”的思維和模式。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努力的保護機制,厘清政府、家庭、學校、網際網路平臺等多元主體的責任邊界。

  張志安強調,要充分建立“網路+社會”的保護意識,避免單純從平臺、技術或文化某個單一維度來考察網路權益的保護問題,需要將保護問題置身於更複雜的社會現實中加以考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