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數字中國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

2018-08-20 17:26:00
來源:南方網
字號

資料圖。南方日報 戴嘉信 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當前,資訊化、大數據、數字經濟……一個個高頻詞正在勾畫出數字中國建設的宏偉圖景。我們要深刻認識數據資源蘊藏的巨大能量,加快建設數字中國。(8月19日《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訊化建設快速推進,為建設數字中國奠定了良好基礎。麥肯錫2017年12月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報告》指出,中國電子商務等數字化應用和資訊技術創業投資方面發展迅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十三五”期間,國家實施了“雲計算和大數據”重點項目,部分領域已取得較大進展。各地陸續推出一批與大數據相關的政策措施,貴州、上海、京津冀、珠三角等8個綜合試驗區正在開展大數據産業發展試點。

  數字中國建設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數字化正悄悄改變著社會的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也應看到,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我國大數據發展仍然差距明顯。由於大數據核心技術落後,“低端化”導致行業應用廣度和深度明顯不足,特別是和實體經濟、社會管理的融合度還不高,要讓數字中國建設覆蓋經濟管理、政務運作、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仍需要繼續加力深化。

  圍繞提高經濟發展品質發力。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尤其需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大數據技術産業創新發展,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數字中國建設的落腳點。當下,應圍繞構建産業網際網路基礎平臺,整合資源,向企業提供一站式運營服務,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重點打造各經濟部門各行業的網際網路平臺,儘快形成完善的“網際網路+”生態體系。各類資訊惠民服務平臺,監控監測平臺,數字化管理系統的優化方向,應圍繞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提供支撐。有了大數據圖譜,各類産業才能實現全鏈條的資訊化、精準化管理。

  為保障民生品質提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説到底要為老百姓提供方便,帶來實惠。數字技術的社會化應用,能為公眾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務。數字化可打破部門間的資訊孤島,實現各種數據的交換和實時共用,使民事登記、商事審批實現網路化,讓“24小時不打烊”“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真。如利用醫療服務系統可以網上預約醫生、進行健康諮詢、查看藥品價格等,可有效破解看病就醫難問題。數字化讓老百姓得甜頭,數字中國才可更愛。

  緊抓“兩化”持續推進。一手要抓數字産業化。要加快發展基礎軟硬體産業,加速佈局新一代資訊技術、前沿技術,發展核心技術設備。進一步實施“寬頻中國”,完善資訊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超高速、大容量、智慧化的通信骨幹網路,為建設數字中國夯實基礎。一手要抓産業和事業數字化。要大力發展智慧製造,重點推動智慧交通工具、智慧工程機械、服務機器人、智慧家居、智慧照明、可穿戴設備等産業化,滿足社會運作、管理與服務的數字化、智慧化需求,讓數字中國建設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南方網張全林)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